分享

读书,你是真的走心了,还是只做做样子?

 种花家的熊孩子 2020-11-02

©进击的熊儿子出品

执笔|素心人

如若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前几天朋友说想读点国学方面的书,问我能不能列个书单,最好标上顺序以及我的看法和建议。我婉言谢绝了,自问我读的书还远远不到可以给别人列书单的程度。

此外,推荐书单就好比点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你点的菜别人未必爱吃,你有你的口味,我有我的偏好。

比如,我一直喜欢《论语》,而且觉得相当有意思,但是有人就是不喜欢,不但不喜欢,还会因为我喜欢而觉得我比较刻板比较傻。

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喜欢同一道菜的,但是,我们喜欢的完全不是同一个孔子,我喜欢的孔子是《论语》里的那个孔子,他喜欢的孔子是于丹口中的那个孔子。

我会坚持他喜欢的那道菜是个只是名字叫孔子,就好像全国遍地开花的“正宗重庆老火锅”,未必是“正品”,而他会觉得我食古不化。

前些时候有朋友买了一本书,叫《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他问我怎么样,我翻看了序言和几页内容,告诉他一般。

要是前几年,我不会用“一般”这样客气的词,而是直接说“不怎么样”。

朋友说人家作者可上过“百家讲坛”的,我问朋友读过几遍《论语》,他说没有。没有读过《论语》而去读一本解说《论语》的书,我说,那你开心就好!

我在国学上如果还有一星半点的积累,我想不在于读的书多,更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很少读二流的东西,国学经典已经读不完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读哪些二流的书。

读书要学会“务本”,本立而道生,国学经典就是这个本,它增长的是你的内功,行走江湖关键还是比的内力。

萧峰在聚贤庄一战中用太祖长拳秒杀各路高手、虚竹在少林寺用罗汉拳足以力挫鸠摩智,拼的都是内力。

换句话说,像什么《你不可不知的2000个常识》、各类鸡汤以及网络上「你不知道的多少个小知识」之类,里面有诸如「辣椒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猪能不能仰望星空?」「人有多少颗牙齿?」这样的知识,可是辣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跟我有什么关系?

对这些冷僻知识的了解或许可以让你在饭桌上多些谈资,但对于提升你的内力而言,显然并没有什么卵用,所以分清什么书是“垃圾”,就很重要。

读书要跟着感觉走,要看机缘,时机很重要,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才好。

有人说,从你翻开一本书的第一页开始,你就和它谈一场专属你们的恋爱。这恋爱或许让你一气呵成,或许意犹未尽,或许重温了旧梦,不管何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小学时候家里就有《红楼梦》,但直到高中才对它有兴趣,大学阶段愈发浓厚,除了重新读了好几遍外,还收罗了许多周汝昌、蔡元培、钱穆等人的相关的文章、著作一发而不可收拾。也曾试图看《易经》《尚书》,但是一翻开就头大,所以没有感觉的书要放下,要么没缘分,要么就是时机未到。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出自陆九渊的《读书》诗。读书贪多图快,我也一度有过这个问题,很多书读个开头就放下了,直到有一天在《论语》中读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悉以为?」,才意识到这样不行,否则到了最后依旧一无收获,现在每一本书我都从头到尾完整的读完。

读越好的书越需要“涵咏”,什么是“涵咏”,其实就是一个“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这其实就已经解释得十分透彻了——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到书中去,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如果不做这样的一件事,总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你买了一本书,不读放在那,只是一本印着字的纸而已。谁也不知道哪本书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读书,书籍一定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让你变成自己更喜欢的模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是“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差别在于,读书,你是真的走心了,还是只是做做样子。做做样子的话一招半式就可以了,走心的话则完全不是一招半式能解决的。(▲原载客舍青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