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年来几乎每天都更新公众号,我是怎么做到的?

 张海露Eric 2020-11-02

北京的 Yard Sale 上,一位朋友自己带书赶来,送我了两本书:

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恰好就是我过去 6 年多一直做的事情,在这个公众号上一直写呀写。借着这个读书笔记,我也聊聊我的心得体会。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作者师北宸,之前听说过他,主要做写作训练营。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对训练营的种草安利,多次 cue 到。作者很喜欢引用某本书某个人,我觉得多的有些腻,读到后来会跳过一些地方。

我自己也是持续写作的受益者,书中提到的一些理念我非常认同,道理说得很真,方法总结得很清楚。

比如他说写作是社交的最佳姿势、要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先写给自己再分享给别人;比如明确自己的目的比做一件事情更重要,即使目前还没想清楚目的,但要一直有这个问题。

最喜欢的是他提到 Natalie Goldberg 的写作理念,通过写作治愈自己:

作者自己通过阅读和写作逐渐提升自己,这本身就是最佳案例。字里行间中有他的勤奋、好学、自省、行动,当聪明遇到努力,再有一些谦卑和感恩,做什么事都能成。

《公众号运营实战手册》也是一个系列课程的主题内容合集。从设置基本的欢迎语、自动回复,到起标题排版都有,内容全面。作者粥左罗也是值得学习的典范。除了想的清楚写得明白,他注重输入输出,关注细节,强调仪式感,这些品质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如果你是公司的自媒体运营,这本书应该很适合。不过如果你写公众号是为了实现个人成长,我想这些招数没太大用,甚至会让你不安分飘飘然,忘了自己为什么开始写,忘了哪里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用三个月,把一个公众号从粉丝数量为 0 做到 20 万 ;我用了 6 年多,把一个公众号从三五个读者做到 20 万。我想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为什么写」「为谁而写」。

如果是为自己写,我不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写作者应该抱着服务者的心态创作,用户就是上帝」。

「服务」中透露着不平等、不相信、操纵利用,这种心态我想并不利于个人成长。我还是更看重写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自己觉得有趣的,能打动自己的,那些纯粹的美好的,一定会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有更多人关注、阅读量更高、挣到了一些钱,然后呢?用自媒体挣钱没什么不对,我自己也是受益者,问题是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比蹭什么样的热点、起什么样的标题更重要。

所有的套路都比不上一个「诚」。「诚」源自对自己的探索,和愿意帮助他人。这一点作者只是一笔带过:

我想可能是因为它没法教、没法长期假装,只能看个人悟性。

写完了读书笔记,现身说法,聊聊自己。

6 年多来我在公众号上持续写作。内容上从英语学习笔记变成阅读、英语教学和个人成长的记录与思考,形式上有纯文字,偶尔也拍视频,最近我还迷上了无准备无剪辑的播客。这一切的核心很简单:我想用无处躲避的社交媒体帮助我持续成长。

我太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新的体验、发现,想和好奇谈恋爱。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音频,都帮助我更了解自己,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升了敏感度、学习能力,发现了更多可能。这种随时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比炫迈还叫人停不下来。

每天都更新公众号是因为我每天都有一些想法,反正都发生了、都写成了零碎的朋友圈/微博,干嘛不花点时间再整理一下写成文章?没有必要像我这样频繁更新(这甚至不是一件好事),按照自己的节奏、依着自己内心的冲动,去探索、表达、遇见。

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因为热爱,无需坚持」。那这「热爱」是什么?

是养家糊口的压力,是相信自己值得,是别人行我也要试试的勇气,更是对这个谁他妈知道会不会好的世界、本来就没意义的人生有所期待。

最后分享一条昨天收到的私信:

不管你刚放弃了什么,正在苦苦坚持什么,是写公众号还是做甜点。要相信,人人都有一份爱与诚。

于你于我,这一刻感受到的就是呀!

猜你还想读:

· 公众号20万关注,是什么样的体验?

· 从0到1,把公众号写起来

· 许多规则,其实都是纸老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