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素材: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本文根据互联网有关资料整理

语音/小酒精

“人活着要吃饭,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是最理想的选择,而我恰巧很幸运。”——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

“现在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好像很多选择都比做科研赚钱,但如果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不妨安下心来,坚持一下,我相信你们坚持十年一定会有重大突破。”赵忠贤人生中最“郁闷”的时期是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物理学界在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相关研究跌入低谷。国内的研究也受了影响,很多团队解散。赵忠贤的研究也陷入停滞,这期间他不得不赴美一年帮着别人做研究,但最终他发现那不是自己喜欢的高温超导方向,于是迅速回国。回国以后,却又要面对窘境——没有设备、没有团队、没有经费。

“热的时候坚持,冷的时候也坚持。”赵忠贤带领超导团队坚守这块阵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经费有限,他曾与同事自己动手绕制烧结炉,也曾将趁着“大减价”时淘换下来的“土炮”当作“重型武器”使用。

1986年底到1987年初,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饿了就煮面条,累了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充满信心,相互鼓励:“别看现在这个样品不超导,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在赵忠贤看来,科研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迅速抓到问题的本质,驾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它。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如果说我做科研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我的科研直觉比较准,我能够感觉到正确的方向在哪里。而这种科研直觉来自于大量的经验,来自于在长期坚持后的积累,长期积累的升华吧!”

赵忠贤跟自己的学生强调说:不能只盯着学术论文,要真的去解决科学问题;坚持十年,一定会有突破。“现在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好像很多选择都比做科研赚钱。但如果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不妨安下心来,坚持一下,我相信你们坚持十年一定会有重大突破。”他说。

他跟身边人开玩笑说,就好比打麻将,你若一直打,也总有和牌的时候。他说:“我们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钥匙,而只有其中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也许,此前试验过的那么多钥匙都失败了,于是有人选择了放弃——但谁又能肯定,接下来这把钥匙不会解开未知之谜呢?”

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这一年中国正在发生辛亥革命。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洪朝生先生回国才带着国内的年轻学者,首先实现了氢和氦的液化。我国当时在科研基础和知识储备上的薄弱可见一斑。然而幸运的是,赵忠贤在中科大得到了包括钱三强在内大师们的悉心指导。

20世纪80年代,赵忠贤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对大多数人来说,超导是陌生又高深的科学名词。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超导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医院里用的1.5T和3T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核心部件是1.5特斯拉或3特斯拉的超导磁体。自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以来,诺贝尔奖已5次颁发给10位研究超导的科学家。经历了这么多年、全世界数代科学家的努力,超导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直待攻克:怎样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这也将是他眼中中国超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半个世纪以来,赵忠贤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他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他在高温超导研究出现的两次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中国站到国际物理学界的大舞台;他的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得科技界最受瞩目的荣誉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0年,赵忠贤从他的家乡辽宁来到北京,那时中国的超导研究才刚刚起步,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如今,赵忠贤培养和影响了一批高温超导研究优秀人才,正在引领中国走在高温超导的前沿。而他本人也因为在高温超导领域的一次次突破,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于2017年1月荣获中国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责任编辑:颜语(zuowenjingl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