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摄影

 智慧影像 2020-11-03

——————微尘

   今晨(20201102),晨曦微露,田间稻谷吐穗,丰收在望。秋天,应该层林尽染,枫叶正红之际,外出郊游当是最佳时节。忽然就想到当年一家辛苦耕作田间农活的场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言不虚,一点也不为过。摄影人如果仅就光影与拍片而言,那是绝不会体会到其中的汗水与艰辛了,所以为谁而作,为谁而拍,为何而拍,当三思而后行。不少机构或摄影人为了获得最佳的光影效果,就将捕鱼、牵牛等原先劳动的场景转化为拍摄的最佳训练基地了。这样的劳动创造的唯美图片,我个人觉得你看看就可以了,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即可。

     昨日(2020.11.01),有幸听了一堂摄影名家讲座。雍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新民晚报》首席记者。来头的确不小。上次同样的地点,聆听受教过,印象颇为深刻。对有志于摄影创作者,我想应该颇为有益。专家一席话,胜过十年功。有些活,是必须要有专家、高人指点才可能将从业者从谜团中解脱出来。置身摄影之外,跳出摄影看摄影,以第三者的角度,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否则就是绕圈、绕圈,反反复复,深陷泥沼而终不得其要领。

专家讲座的课题为《纪实摄影 不虚美 不隐恶》,作品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鼓舞激励人们不气馁、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作品要这样,关键摄影人也要具备这些特质,要有温度、态度,才能有厚度、高度。纪实摄影就在于接地气,最后一公里,如果没有与被摄者的充分沟通、交流,你拍摄的仅仅是浮在表象的一张张照片而已,缺乏厚重感、时代感,经不起细细推敲。每一张纪实片,它应该是时代的缩影,时代的印记。当年的解海龙的《大眼睛》,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被关注,唤醒了国人对这一群体的思考与行动。一张照片,托起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社会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望。照片的独特性也就在此。眼光独到、意味独到。那时光影早已不在考虑之列了。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善必有恶、有美必有丑。宣扬真善美的同时,对假恶丑也无需讳言,不用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美不虚,恶不隐。客观的存在,客观的记录,客观的输出。主讲人拿出了很多今年拍摄的作品,有关疫情的,我们平常人关注点可能较多落在了医院、防疫点,老师的片子不人与亦云,随波逐流,拿身边的所见,点滴记录小人物身上的精气神,以微观见宏观,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四两拨千斤的拍摄手法,值得摄影人一学。

话说:功夫在诗外。其实,摄影亦如此。要想拍出好作品,埋头深读世界摄影史以及摄影大师作品之外,还得从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门类中汲取营养,方能触类旁通,手到片来啊。没有一条路,是随随便便就走出来的。没有一张片子,是轻轻松松得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多拍,多学,多思、多悟,想必应该是不二法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