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有说道(10)|审美不应成为时代影像记录的'滤色镜'

 洁风皓月 2017-09-17


搜寻一线摄影人的问题

思考前沿摄影人的困惑

反映基层摄影人的声音


成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获得者、广东省第三届“十大摄影家”(纪实类)称号获得者、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


追求审美,无可厚非。

美,是人类至高的感性追求。

近来,有几件事联想到一起,引发我的思考。


事件一:某单位组织“ 井岗山”游,出发前让几位有“会员头衔”的成立了摄影小组,说回来要出电子简报。人人背着相机走了一趟,回来却硬没有找到片子完成多媒体制作组稿。因为大家拍的多是美景和手伸“V”字符的留影。领导问摄影组长怎么回事, 组长说:“看到参观学习活动人挤人很乱不漂亮, 没有美感, 所以大家都没怎么拍。拍了几张,觉得不好看又删了。”


事件二:早几年,某市搞城市发展回顾展,还专门给重点作者发放了采访经费。两个月的征稿期结束后,没找到几张反映旧城区百姓生活的照片。有人物活动的照片,大量是影友拍的早晚楼盘光影中的美女和记者提供的几张开会和视察中的领导。其它都是成堆成摞的日出日落和荷塘花影的美丽照片。让举办方泪奔!


事件三: 最近, 看到以“ 审美主张” 和“ 艺术呈现” 强势介入纪实摄影,呈现“画意表达”并打着“新纪实摄影”名号,以“创新”的旗帜招摇过市的新情况。


作为吃瓜群众,我还是忍不住——为何?

其实不用想, 这都是因为要拍美景、美人、美片所闹腾的。


说实话,以审美的思考去完成摄影拍摄是没有问题的,对纪实摄影的“创新”、“探索”和“实验”也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因为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和流派都需要创新。但对于强调客观记录和社会批判性的纪实摄影,要抽离其属性中的骨髓和灵魂,冠以“画意表达”强调披上唯美的呈现,总让人觉得有点可能会引发“性质变化”的担忧。


01


摄影的目的,就是把照片拍“漂亮”吗?


显然不是。


摄影术发明至今,已有178年之久。影像的瞬间性和客观性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门类的根本属性已是共识。


纪实摄影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关注世界与艺术摄影表达主观审美倾诉的呈现相辅相成,构成了摄影表达的两个基本方向也已是业内共识。


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早年的纪实摄影因摄影术产生于绘画功能的需要而来到这个世界,确实有着浓浓的“画意”衣钵和“审美”血脉。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萌发于美国一些“前卫”的摄影家,后风行于50、60年代的美国 “新纪实摄影”的出现,才意识到唯美的画意在纪实摄影表达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纪实摄影逐渐以疏离传统的“画意表达”,以客观记录和强调批判性为主导的理念成为其特质属性和表达方向。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是后来的代表性人物,美国农业安全委员会催生的那批作品是影响深远的群体性“新纪实摄影”的代表作。


同时,还让我想起新纪实摄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她的照片与罗伯特·弗兰克一样并不讲究构图、用光,甚至影像品质粗糙。她对传统审美在摄影中的应用更是不屑一顾,但她作品表达的内容却让人过目不忘,并影响深远。苏珊·桑塔格(Sontag1933~2004年)说:“阿勃丝的艺术是反动的艺术——这种反动是对上流趣味的反动,是对约定俗成的反动。这是她让时髦、时尚和美的东西统统见鬼去的方式。”


新纪实摄影的出现,就如婴儿的断奶,更让我们看清了纪实摄影是刚从画意的“胎生包衣”中走出来的新成长。从画意出发把照片拍“漂亮”已不再是摄影的全部,对于内容为“先”为“王”的纪实摄影来说,适度疏离“画意表达”,主张形式服从于内容表达,将更有助于纪实的主题彰显和表达,这已成为纪实摄影实践的新信条。


02


纪实摄影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是要成为时代的准确记忆和可供后人考证历史的直接依据的!


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


简单通俗地说,美——就是能让你感到和体味到“愉悦”的事物之表象和内在的因素。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审美是形象的直觉,不是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审美因人而异,以审美角度看世界,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现代哲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不是简单的以 “美”和“丑”来定高下,而是以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揭示其本质为意义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为感性认识源自于现实世界,他的这句话我们或可解读为 “真实的现实世界本身是不够完美的”。于是,不完美或不够完美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和本来”面貌。纪实摄影追求客观真实记录和反映,就与艺术摄影的“画意表达”追求和表达不那么“志同道合”了。


现实生活的客观“真实”是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愿之外的,这种“真实”是历史意义的时代记忆。当我们用影像去记录和反映这一“真实”时,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当下的阅读和传播,更是要让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而“画意表达”的讲究和修饰,在一定程度上是偏离或有背于“客观真实”性的记录和呈现,会给后人“一个不真实”或“不太真实”的历史影像误读。显然在纪实摄影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融入或过多体现主观的画意审美表达是不妥的。因为画意表达的影像作品,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是极难成为时代的准确记忆和可供后人考证历史的直接准确依据的!


03


在我们习惯的审美“画意表达”思考中,哪些环节可能影响纪实拍摄和表达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审美的思考,对纪实拍摄和表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这是一种思维理念和思维惯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


审美的强调,偏向了感性体验的单一性并停滞于感性体验,从而主观地放弃了认知的深入思考和多元观看,造成了影像“观看层面”的——表面和浅显。


一是摄影观看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作为一种观看和认识方法,我们应当以多元的理念和方向去认知和解读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能只持一种方法和一个思路,百家争鸣才是学术气氛。


二是摄影表达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思考反映。运用摄影表达阐述我们的观看话题和影像思考,不应是单一的,百花齐放才有意思。个体的差异性认知、不同时期的局限性认知、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领域的个人认知都是有意义的,知识的丰富性也来源于此。若只对审美内容和形式感兴趣或加以关注,那我们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面就会受到主观影响造成堵塞和封闭,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识构成和思考领域的空间建构,也就降低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倡认知方向的多元性,才能实现对世界的理性的全面解读。


三是摄影作为担负为后人留下阅读和思考的特殊语言形式和记录方式,其多元性是真实呈现历史的重要原则和关键。影像表达承载着时代的信息和人类的思考,多元是很重要的,真实和全面的历史记录是我们的责任。


审美的强调,弱化了影像内容的主导性,从而主观地放弃了表达形式的多样和丰富,造成了影像“形式表达”的——至上和单一。引导拍摄只讲究形式美感,而忽视内容表达。


就纪实摄影而言,表达的内容是其摄影的“初心”和“出发点”。审美表达的强调主观情感倾诉方向,从讲究传播效应来说,适度服从主题内容的形式审美是有助于纪实摄影内容传播的,这一点要肯定。但不顾及内容呈现的盲目 “画意呈现”是不可取的。“喧宾夺主”和“本末倒置”是应当注意的。特别是为了“美感”而引发的修饰图片和篡改图片更是“罪不可赦”,这类问题现实中还是非常普遍。一些标称为纪实摄影的大展,但过度的后期制作效果已远离纪实的客观性,强制附加的“画意效果”和“唯美品质”让本来不错的作品弄得“男不男,女不女”。


坊间说审美至上的摄影人是有特征的:天气不好不拍片,在家玩器材;季节不对不拍片,在家聊器材;没有好的景色场景不拍片,在家与人比器材。生活的常态性、日常性、丰富性在他们的眼中也全被“过滤”掉了。


审美的强调,侧重了直觉愉悦的功用发掘,从而主观地放弃了影像内容思想的探索和挖掘,造成了影像“思想表达”的——弱化和短视。引导拍摄只追求市场收益、朋友点赞,而忽视社会效益。


好看的片子“有卖相”,这一观点非常突出和普遍。我们在看各类地方人文专题时发现,以游客身份拍的专题多是很亮眼的“好片”,他们短时间内的操作多是只梳理了几个典型出彩的画面和讨巧的镜头组合成稿,以满足“无生活体验的低端评委”的赏识。而本地一些做长期项目拍摄的,片子通常宁静、沉稳、含蓄,意味浓厚、结构洗练、表达隽永。记得一次编稿需要向一位常跑云南拍片的朋友索要几张元阳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照配图,去过十余次拍元阳梯田的他,却一张都没有。去找另一位朋友也是如此,且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拍风光大片的,不会去村里拍那些“没美感、不具艺术性”和“没卖相”的扫街片。其实,许多人不拍纪实片,都是觉得村里的人物活动很难出漂亮的片子才放弃的。所以审美,确实影响到他们的摄影行动方向的选择。


高兴的是,日前与摄影家刘远在谈到萨尔加多的影像时,刘远称:“我们为什么要将那些所谓的精彩来进行呈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不是那样的,为什么要按他人的经验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视觉观看?美那么重要吗?难道我无知、无感、无情吗?”


审美,确实是他人的经验。不按他人的经验拍片,刘远说得真好,让我难忘!


04


纪实摄影中不需要审美表达吗?


回答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仍提倡审美表达,但更多的是不再局限于讲究传统形式的“画意审美”和“画意表达”了,而是注重在“视觉审美”的概念和“哲学审美”的层面来谈审美。


我们要肯定形式审美的表达是有利于大众阅读和传播的,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康德也认为,“真和善是有自己独立地盘的,而美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实际上也就是说,审美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


这,或给我们一些提示。


纪实摄影,出于对历史的客观讲述,审美不应成为观看和表达的“滤色镜”,我们应该用裸眼——来直视世界的真实质感并记录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