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雷吟诵讲堂第四课《寻隐者不遇》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03

阿雷吟诵讲堂第四课《寻隐者不遇》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上的《寻隐者不遇》。

一首布局精巧的诗

这是中唐诗人贾岛的一首古体五绝。我们先来读读它: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很有意思,如果换成现代人写,那肯定就是要进行人物的对话描写啦!同学们,如果让你写,诗中的情景你会怎么问,怎么答呢?用几次对话来完成呢?大家不妨先想一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写呢?

  贾岛问:“童子,你师父到哪里去了呀?”

童子答:“我师父吗,采药去了。”

贾岛又问:“那么你知道你师父到哪儿去采药了呢?”

童子又答:“反正师父并没有走远,只是在这座山里。”

诗人再问:“我现在想去找找你师父,你能不能告诉我:他采药的地点是在山前,还是山后;是在山顶,还是山腰呢?”

童子再答:“这座山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连我都不知道师父的去处,你又怎么可能去找呢?”

你看,文中的意思是不是该这样表达?至少三次对话,就是最简单的问答式,也得要六句话吧。贾岛去把它浓缩在20个字的一首五言古体绝句里。贾岛不愧为苦吟诗人啊,你看他是不是把问话都省去了啊,但是你通过答话,是不是就知道诗人是怎么问的啦?问话就在答话中,真是“此时无问胜有问”啊!这种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还不足证明贾岛布局谋篇的功力吗?

一位自许苦吟的人

相信大家“推敲”一词的来历并不陌生吧!那是贾岛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之间发生的家喻户晓之事,也因此知道有位苦吟诗人名叫贾岛啦!你知道吗?别人叫他苦吟诗人就罢了,他本人也这样称呼自己为苦吟诗人呢?不信,你看:

三月晦日送春

唐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需睡,

未到晨钟犹是春。

古代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作“晦”。三月三十日,不仅是农历三月最后一天,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天。过了只一天,按照时令来算,那就是夏天啦。这里的“风光”,其实就是“春光”。你看,这里贾岛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春光当做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说这位老友就要和我这个“苦吟”诗人挥手告别了。但我有什么办法能留住这位老朋友呢?只好无奈跟他约定:咱们两个都不睡觉啦,因为不到明天早晨钟声响起,还是春天呢!

这首诗,表面上乍一看是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其实,仔细琢磨,通宵不睡,对时光如此珍惜,不正好道出自己就是“苦吟”诗人的本色吗?

一个吟诵的小知识

今天我们要说说压去声韵,顾名思义,就是一首诗压的韵是第四声,大家还记得我们说过诗押韵中的压韵包括声调,对吧?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

只在此山中,

云深

文中2、4句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第四声,即去声。那这首诗压的就是去声韵。去声读起来应该是分明的、坚决的、果断的,我们试着读读“去”“处”。那这里作者为何用两个去声字做韵脚呢?

  我在后面给你答案。

一件空灵的小乐器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件奇妙的敲击乐器,这种声音你在道观或寺庙里经常听到。对了就是和尚念经时敲的木鱼。

据史料记载,木鱼的名称由来,是因为鱼日夜不合上眼睛,因此,就把一块木头雕刻成鱼样子,击打木鱼,用来提醒道士或和尚要夜以继日地思道、念佛。

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形似鱼。

猜猜,阿雷老师为什么在这首诗的配乐上加木鱼的音效呢?你看“僧敲月下门”,这贾岛啊,在认识韩愈之前是一个出家僧人,呵呵,再加上他去找的这位隐居深山的隐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深山藏古寺”。于是就有了加入木鱼的想法,大家听听有没有这种感觉?

一首决绝的应答曲

你看,贾岛来寻自己的隐者朋友,但却不遇,心情自然本就不好。更让贾岛郁闷的只遇到一个不谙世事的童子,看看童子的回答:师父采药去!不知处!如此决绝的回答,把贾岛堵得心里老郁闷啦!大家一起来听听,这个去声韵是怎样把小孩子的决绝的回答体现出来的吧!

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节课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