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鼎:古玺学习中的思考与尝试

 攸州刀郎 2020-11-03

庚子新春,因疫情,闭居虞山,终对三峰,闻听钟鼓,惟书刻以自娱也。读《石鼓》,篆钟鼎,胸中顿生三代豪迈之气,施之于刀,宛然在焉!
此为一段刻于印章边款的感受,此间因写作需要,笔者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沉浸在商周金文的世界中。这种化文入心的感受,流露在笔下和刀下自有一番味道,现将此经历分为三个小节简录如下。

章法布局,深研古玺的微妙之处

古玺因文字高古、章法不羁,多有天真之趣,是玺印艺术创作的理想取法对象。其长在此,难亦在此。燕玺有章法之长却易板滞,齐玺多字态之胜而又失古质,三晋小玺精微雅致却难得浑厚。图一所临燕玺多以猛力双刀冲之,求精整而笔画爽朗,因整体呈左右两列分布状,中部多空且左半多平行横画,故以纵向边栏和左下泐损以调和之。图二为所临齐玺“长金之玺”,章法变均布为团聚式,重心下压左下,“之”字外漂,游离于整体字组之上,形成松紧对比的格局。这种做法盘活了整个印面,尤其在大面积的留朱区域形成力压千钧的效果。笔画形态与前者也有不同,追求西周金文敦穆绵密的效果,所以用刀缓、用力散、多变化。
两种风格古玺的临摹对于创作有直接的作用,但对古玺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则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其金文母体。广义上讲,铸造或刻画的钟鼎文字也是印章的一种,其制作广泛采用“泥模嵌入法”。这种泥模(图三为殷文字泥模)或大或小,和战国时期铸造古玺所用的泥模相类似。所以,刻印尤其是刻古玺印,除了“印外求印”,更需要回归到金文书法的学习中。

图一

图二

图三

刀味笔意,离不开对金文的理解与临习

西周中期的《无箕簋》是金文成熟时期的高水平代表,体现了赫赫宗周的强盛与气势。自己这篇临作(见图四)是为了配合这段时间古玺学习而作,选取12厘米见方的小纸,打破原文排列有序的章法,行列间穿插腾挪,结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单字的处理上,利用商周文字仿形程度高的优势,进行符合古文字基本规范的拆解和变化,最终在内部形成若干组造势与救险的组合,以增加艺术效果和视觉张力。这种破解和拆移的训练非常有利于对古玺章法的领悟和设计,但也应切忌过分毫无根据地“变形”。

图四

刀笔相合,自然流露的创作痕迹

这方“张鼎之玺”(见图五)章法取齐玺,用刀从燕玺。改进处是在全印章法作左松右紧、下连上空式排布,类似“日庚都萃车马”的“U形”布局。将“玺”字一拆为二(这种部首独立的做法在金文中是被允许的)占据两个字的空间。印面底部变成了以“木”为中,左右分列“金”“鼎”两字的格局。于是,为了呼应这种左右均衡的布局,遂将“鼎”字下部笔画变通为四点,同时左边“金”字采用三点的写法,最终形成竖画分割、点画穿插的效果。

        

图五

古玺的章法在于稳重中透出活泼,为了避免前面对称均衡式的形式落于板滞,需要从整体章法上进行变通。此方印章法左虚右实,将“金”抬高,让出下部空间,“鼎”字下沉并向右进一步压缩,这样全印的“势”便被导向了右下方。“张”字末笔的拉长就是为了符合这股势,由此,“之”字因势右倾。“木”部依势而倒,中画直指“之”和“张”之间所形成的空隙,其势直达印外。如此,处于全印中心的横画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由“木”部之竖、“之”字之横和“张”字之弓部在此中心区域形成了一个强力的围合,所以横画只能采取虚接的方式来进行调和,但最后却形成了虚而愈强的效果。
此印虽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置于案头摩挲月余之后明显觉得缺乏“生气”。过多的设计想法占据了原先应该是“下笔偶得”的那种自然之趣,金文古玺若无此气息,则始终不能臻于佳品。第二方印(见图六)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原先右下取势的做法改为左下右上取势,“木”部直穿插入“之”和“张”之间,整体显得更紧密。“之”字犹如全印调节章法的砝码,为弱化左上之势而改为反文,同时左边笔画采用和“木”部横画一样的弱化做法。最后,利用边框的残损将左上部的空间打通,避免大面积留红带来的沉闷感。第三方印(见图七)为紧接第二方所刻,由于印面扩大,故采用手握宽刀(10厘米)以手臂运力的做法。形成的这种光滑和崩裂并存的笔画形态,带来了“真力弥满”和酣畅淋漓的效果。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原先金文中浑穆的庙堂之气反不如第一方小印。

      

图六

     

图七

创作的过程就是如此,是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艺术效果中不停地思考、感受和尝试。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质是从古人到自我的飞跃,这种对艺术的探索是没有终点的,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古人对话,不断注入自己的思想,最终形成能够代表个人精神面貌的形态。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风格”,不学古者无法形成具有深度的个人风格,学古不化者则易泥古而失去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