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中唐·张潮·七言绝句】 拼音版: cí gū yè làn bié xī wān, lián zǐ huā kāi yóu wèi huán。 [作品介绍] 《江南行》是唐代诗人张潮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以一位商人妇直率的口吻,从游子行踪飘忽、归期莫定的角度着笔抒写爱情,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不见人归,然后写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笔触比较细腻,写得明快而含蓄,语浅而情深,结尾更是余韵无穷。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此诗约作于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张潮受当地民歌影响,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于是便写下这首《江南行》以表达商人妇的思想感情。 整体赏析《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名家点评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此客游而代闺人之词。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无限低回。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要知“妾梦”、“人传”总非实境才妙。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神思恍惚,词意宛曲,最得闺情。焦竑曰:曲折玲珑,写意宛然,当是绝唱。周启琦曰:乐府逸调,能令陆地生莲。 明代邢昉《唐风定》:风味乃绝体之隽,顾抵之非是。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茨菰”、“莲子”,并切水乡之物,“莲子花”三字酷似妇女声口。因在江上分手,故梦不离此处,不知行人却在凤凰山也。沈休文“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此似化其意用之。顾华玉以浅俗目之,予谓正恐不能浅、不能俗耳。浅到极处,俗到极外,便去《三百篇》不远。难与一切文士道也。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妙得风闻恍惚、惊疑不定之意。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纯是神机,可当一部语录,篇中用字人看去似乎稍俗,而不知题足乐府,语须带质,质近于古,质与俗不可不辨审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总以行踪无定言,在山在水,俱难实指。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黄曰:旨句纪初别之时,次句感怀人之候,第三句通乎别后言之,第四句则总结归期之未定。缠绵曲至,却只如话。“凤凰山”又与“西湾”相映。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是古乐府神理。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三四句即“有梦也难寻觅”(按系《西厢记》语)之意,而语特微婉。“茨菰”、“莲子”纪时令,即就眼前景物写来,得风人之体。 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真情幻景,愈幻愈真,笔致跳脱之甚。 贰/ 此诗写一女子对离家外出丈夫的思念,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南朝乐府民歌同。 叁/ 这是一首反映青年妇女思念外出的丈夫的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意缠绵的女子,她深情地回忆着去年秋末冬初,茨菰(即慈姑)叶烂的时候,自己和丈夫在西湾(今扬州市瓜洲镇附近)相别,而如今已是莲子花开的夏日,丈夫却还未归来。去年相别时,寒风萧瑟,水枯叶烂,凄清的风物把离别的愁思烘托得如此浓烈,令人黯然销魂;今年相思处,红莲映日,翠叶临风,美好的景色又把孤居的寂寞反衬得分外难耐;更何况“莲子”的名称历来又往往使多情女子产生“怜子”(爱慕心上人)的联想,我们的女主人公又怎能不凄恻伤神呢?外出的丈夫不但不见归来,而且连确切的音信也没有托人捎来,使这位多情女子魂牵梦萦,寤寐思之。大概是因为丈夫去年是沿江而去的吧,她的梦境总是离不开长江的水,但是有人传来消息却说她丈夫其实是在江宁(今南京市)南门内的凤凰山。梦境中是“水”,传闻却是“山”,梦境中是在远方,传闻却说是在近处,实在令人难以捉摸。 有的诗人描写闺中女子对征人思念心切,往往写她们身不能飞向亲人所在之地,就寄希望于梦魂能与亲人相聚,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等诗句所咏唱的就是这种心情。张潮这首诗则别开生面,诗中的女主人公说丈夫行踪不定,即便是在梦中追寻他的踪迹,得到的也不是幻中之真,而是幻中之幻,这就把思妇的痛苦写得更加深了一层。因此,“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二句,既包含着这位多情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关切,包含着她听到传闻后的惊疑不定,又隐隐地透露出她为了丈夫的行踪不定、杳无音信而感到委曲,产生埋怨的心情。诗人不去直接刻画她的心理活动,而是让读者从她那含而不露的一番倾诉的袅袅余音中,去揣摩她微妙、婉曲的万千思绪。 这首诗从内容到形色,都带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用水乡风物茨菰、莲子显示时令的变迁,以江南地名西湾、凤凰山(其实对诗中地名不必指实其确切所在)点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以惟妙惟肖的青年女子的口吻咏唱她微婉的心曲,这些都是深得江南民歌神韵的。 肆/ 张潮,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处士。殷璠曾辑其诗人《丹阳集》,当为开元、天宝时人。工乐府,笔致婉丽。《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的极其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过去有的诗评家认为它妙就妙在迷离恍惚。贺裳《载酒园诗话》:“妙得风闻恍惚,惊疑不定之意。”沈德潜《唐诗别裁》:“总以行踪无定,言在水在山,俱难实指。”唯近人刘拜山讲得颇明确:“江干一别,魂梦犹萦,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所谓‘常叹负情人,郎今果作诈’(《懊侬歌》)也。诗中标举两处地名,正要人从其相近悟入,布局巧妙如此。前人未加深究,未免辜负匠心。”(《千首唐人绝句》)这一分析,颇得诗人用心。 要理解诗人这种匠心之妙,首先在于了解“西湾”和“凤皇山”之所在。宋代苏舜钦的《扬子江观风浪》:“日暮至瓜洲,系舟泊西湾”,可见西湾在今江苏扬州市瓜洲镇附近。凤皇山,据《江宁府志》载:“凤皇山在江宁(今南京市)南门内。”由此可知西湾和凤皇山,仅一江之隔,并不是太远的。其次,在于理解“茨菰叶烂”和“莲子花开”的时间。茨菰夏植秋熟,冬天叶子始烂。莲子花即荷花,于盛夏时开放。这样,第一二两句就是说,第一年的冬天分别,到第二年的秋日还未回还。分别的时间可谓不短,而两处相隔的距离却不远。这个矛盾,一方面使得她更为思念,因而“妾梦不离江上水”——他是从水上离去的,以为他可能飘泊天涯了。另一方面却反映了男方久而无信,近而不回,可能有了异心。郎在凤皇山,也只是靠“人传”,并非他自己捎来了信。“妾梦不离江上水”,还一往情深,执念不舍,可是郎却无影无踪,更听说就近在对江,怎不叫她要失望而怨恨呢!“妾梦”的执着沉迷,和“人传”的似准似误,“江上水”和“凤皇山”的根本对立,把个痴心女子负心郎的意思披沥无遗。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