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这样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说的是一个人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力气强大;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是谦卑的。 他们懂得尊重,不趾高气昂,不恃才傲物。 01 谦卑,不是卑微,是不卑不亢。 谦卑的背后,是自信与实力;是胸襟与气度;是对世事的淡定与从容。 房玄龄说:“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 一位家境相当富裕的学生趾高气昂地向所有同学炫耀: 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地向同窗们吹嘘的时候,一边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世界地图:“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 “这一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费了好半天劲才从地图上找到希腊,它和亚细亚相比显得太小了。 “那么雅典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好像在这里。”学生指着地图上一个小黑点不确定地说。 最后,苏格拉底又说:“那么你现在给我指出,你家那片一望无际的土地在哪里。” 学生特别尴尬又很觉悟地说:“对不起,我找不到。” 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向任何人炫耀过家里的富裕。 其实我们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对于“大美而不言”的天地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不因为自己现下所拥有的东西沾沾自喜,不会固步自封。为人低调,知道要不断去学习,去扩充自己。 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可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但遇事的时候往往能一鸣惊人。 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正是因为谦卑,才能让人走得更远,变得更优秀。 谦卑的人生,是沉稳优秀的。 02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从前有个寺庙接纳了一个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 流浪儿在寺庙里剃发做了一个小沙弥。 方丈平常会教给他一些知识,他学东西特别快。习字念书、诵读经文,能看出来特别聪明。 也就在这个时候,方丈发现了他的一个致命缺点——心浮气躁、骄傲自满。 例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会一遍一遍地向其他人炫耀。当方丈鼓励他的时候,刚夸奖他几句他就会在其他沙弥之间炫耀显摆,丝毫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一天,方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沙弥,让他值更的时候注意一下花卉的生长情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方丈找他,他就一路张扬地找到方丈,当着很多人的面对方丈说:“您送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可一到早上,它就收敛了起来。” “那它晚上有没有吵到你?”方丈问他。 “没有啊,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一点也不吵。”小沙弥跟方丈讲。 “哦,原来是这样啊。”方丈挠了挠头说:“老衲还以为它开花的时候会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下,脸刷地红了。低着头对方丈说:“弟子知错了。” 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只有保持谦卑,才能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坐井观天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天地之广阔。 爱招摇,收获一点点就表现得自大起来,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这很容易让人止步不前。 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真正谦卑的人,懂得一山更比一山高。 谦卑的人生,是前程似锦的。 03 海涅曾说过一句话: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华而不露、富而不炫、贵而不显,这才是一个人处世最大的魅力。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不想再继续争辩了,便要拂袖而去。但魏征却拉着唐太宗的袖子不让他走,非要让唐太宗听完自己的谏言不可。 魏征这样做让唐太宗很没面子,但为了自己有个“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了自己的怒意。 退朝以后太宗气冲冲地回到后宫朝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魏征这家伙。” 长孙皇后听了以后,换了一套正式的礼服向太宗叩拜。 太宗惊讶:“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会遇到正直的臣子。魏征这样正直,正是说明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一席话,不仅浇灭了唐太宗的怒火,也清楚地让他认识到了谦卑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唐太宗能够及时反省,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盛景。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傲气和懒惰,是一个人失败的重要因素。 只有克服了这两点,做到虚怀若谷,让自己变得平和低调,才更有可能成功。 谦卑的人生,是强大的。 ▽ 所谓谦卑,不是阿谀奉承,不是谄媚。 是要以平等宽厚的胸怀来对待人和事,才更容易干成一番大事。 谦卑,不是自卑,是自谦。 只有变得谦卑,遇事的时候低调从容地去面对,才能让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