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丨故事】李冠男《月涌大江流》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丨散文】李冠男《乌兰察布,瀚海中柔而不乱的一弯清波》

文/李冠男

【作者简介】李冠男,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日报》特约记者。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不惑时期投身于专业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纪实文集《脉动长河》,文学剧本《烽火重生》,报告文学《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短篇小说《宴殇》等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绥远籍台湾同胞故事之一

2009年10月,察右后旗退休教师王中和在家中收到了二叔的大女儿帼瑜从台湾寄来的书信。在未打开书信之前,他就忐忑不安地感觉到有大事发生。因为往日台湾来信,信封上的文字都是二叔的手迹,这次却是完全陌生的笔迹。在他接到书信的刹那间,手抖了三分钟,才拆开了信件。果然,妹妹帼瑜在信中告诉他,他一生最最敬佩的二叔、父亲的亲弟弟于2009年9月12日不幸因病在台南市医院逝世。依照二叔生前嘱托,骨灰实施海葬。同时,还一便寄来了讣告。看完书信,他木然地呆坐在沙发上,欲哭无泪,久久不语。

王中和的二叔原名叫王熙,在部队服役时,改成了王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到台湾求学的王熙,一直想念大陆同胞和家人。但因为台湾当局政策,本来属于一家人的家庭成员各自栖居生活在海峡两岸,翘首招摇,苦盼团聚。自从王中和记事开始,几十年来,在台湾的二叔与大陆北京、乌盟察右后旗亲属书信不断。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二叔才得以回大陆与同胞亲人团聚。

可如今,斯人已去,又怎能不让王中和黯然神伤?二叔虽然身居台湾,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同根同源的族脉,又怎么能让二叔割舍这份理性的故土情结?

一个早年系同盟会成员、祖籍陕西泾阳、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的于右任,在他的诗词中曾经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情在理,其情难堪,为此二叔也和于右任一样,忠义之心,苍天可鉴。

海峡两岸关系未解冻之时,二叔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大陆亲属保持联系,倾诉在台湾饱受的思乡之苦,倾听和关注大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变化,对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多次前往金门、马祖,通过望远镜,瞭望大陆,寄托游子对自己祖国的一片赤诚。年年岁岁,都不远万里地寄来一笔笔美元,资助王中和的家庭,教育亲属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工作。为此,大陆亲属受用了很多二叔给予的经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每次台湾的家书寄到后旗,王中和都把它们一一珍藏起来,期望像传家宝一样,代代作为永恒的纪念和见证。回到台湾后,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二叔都为大陆家人准备好一份份珍贵的厚礼,悉数寄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二叔从台南打来电话,对祖国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深表关爱,悲痛之情溢于言谈之中。并且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奔走台湾各地,呼吁广大台胞为祖国大陆汶川捐款捐物,并率先垂范,从此之中颇见二叔对祖国的宗族真情。

一道浅浅的海峡,终归隔不断两岸亲人的情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希望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福建省凭借这闽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甚至这种趋势扩展到大陆任何一个角落。大陆居民同样也得到了台湾当局的理解和支持,让大陆居民享受各种政策的惠顾,分地区、按步骤地加大民航直通运营。到台湾观光、旅游、考察、谈判的大陆居民、单位和社团日日渐增多,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情接待。大陆居民在台湾领略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也拉动了台湾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一祥和的氛围对像二叔和王中和这样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还记得是1991年,二叔、二婶在两岸解禁后第一次从台湾回到了魂绕梦牵的大陆。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王中和,就告诉王中和:他们王家的原始祖籍在浙江绍兴。那时王中和已经51岁了,虽然一直和父母亲在一起生活,但是并不知此事。甚至在87年父亲去世时,也未曾知道。只知道,父亲当时在河北省成家,后跟随祖父举家迁到了北京。对祖籍在浙江绍兴一事,是第一次听到。因此,从北京回来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对旧时浙江绍兴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绍兴,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到现在,尚存舜、禹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属地。秦设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分为山阴、会稽两府,同城而治。民国肇元(1912),撤府建县,合二而一,统名绍兴。除了乌毡帽之外,绍兴的花雕、黄酒、臭豆腐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倒是和他们王家对上号了。从祖父开始后三代,其中包括二叔,对工艺装饰鉴赏、对黄酒、臭豆腐的品尝还是很在行的。

后来他们王家迁到了河北省丰宁。父亲、二叔、姑姑、姐姐和王中和都出生在河北,河北便成了他们日后文字记载的祖籍。祖父是个中医大夫,旧时从私塾出来的学究,父亲和二叔的名字都是祖父起的。父亲名字叫王煜,“煜”字有“光焰”之意。二叔叫王熙,“熙”字有“光明”之意,警示他家后代一定要光耀门庭。从此之中,可见祖父文化水平并不一般。然而,王中和的姐姐和王中和的名字却是二叔日后给他们起的。

王中和出生后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家又一次搬迁到北京。那时北京叫北平,现在北京西城区的棉花胡同就是他家昔日老宅的所在地。当时,祖父靠行医为生,家里人口过多,生活颇为艰难。但是,祖父仍然对父亲、二叔、姑姑的品行、学业要求得很严格,争取将来能广结人缘学以致用。当时父亲、二叔和姑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王中和当时年龄尚小,和年长四岁的姐姐在北京西城交道口上小学,对北平的印象并不深刻。现在老宅所在的棉花胡同早已拆迁,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做过北京人的王中和,却没有在北京的胡同里照过一张相片。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后人让他描绘60年前的北京胡同是什么样子,很遗憾,无以言表。北京棉花胡同是王中和的根,自小在她的怀抱里奔跑长大,在那快乐地生活过一段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北平地区去台湾求学的很多。二叔是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考试进入台湾文政学校的。据时间推算,二叔当时也就十八九岁。台湾当时允许大陆学生在台湾求学,也是在教育上国共合作的一个范例。1949年国民党撤到台湾,二叔刚好从文政学校毕业,回大陆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按国民党的政策,去部队服役。于是,二叔在台湾省高雄县凤山镇陆军机械兵大队开始了军旅生涯。

几年来,一直没有二叔任何讯息。1950年,北平人口疏散。父亲、母亲、姐姐和刚满十岁的王中和,响应国家的号召回内蒙古乌盟后旗察汗淖儿落户,后旗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二叔在部队积极肯干,一直从事陆军机械维修工作。十多年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军功卓著,军衔从一个普通的士官最后升任上校。1954年,二叔在高雄县军队配给的军属房内和台南名门望族林家千金林淑娥结婚。当时二叔27岁,二婶25岁。

1955年,他们的大女儿帼瑜出生,两年后,二女儿帼瑛也降临王家。二叔在给我父亲的书信曾经写道:之所以给侄子起名为中和,希望他中正仁和,给侄女和二个女儿起名为帼范、帼瑜和帼瑛,完全是出自于王家的文化底蕴,是想和祖父一样,希望后代将来续接王家祖运,敦品励学、事业腾达。二叔养育的两个女儿帼瑜和帼瑛,果然不出所料,名如其人,两个妹妹长大后都成了巾帼才女,极大地验证了二叔给我们所说过的话:中华多英才。

在大陆对金门炮战中,二叔还在军队服役。二叔几次随部队去过金门、马祖地区,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烽烟四起,无语凝噎。他深知海峡两岸因为历史原因矛盾暂时不可调和,只能慢慢等待两岸冰雪消融之时,才有可能回大陆省亲祭祖,看望大陆亲人。

二叔的大女儿帼瑜大学毕业后,在台南搏击商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78年和蒋家后代蒋书昌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蒋皓绎,女儿叫蒋皓雯。另一个妹妹帼瑛大学毕业后,在台北中学当语文教师,95年和留美博士李大元结婚,育有二个女孩。长女叫李佳怡,次女叫李明怡。二叔一家和女儿、女婿、外孙和外孙女三代同堂,过得满堂喝彩、其乐融融。

1973年46岁的二叔从高雄县部队退伍,安置在台南,任台南公路局南部汽车技术训练中心实习工场场长,相当大陆的旗县级局长,随之全家举迁台南。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长达38年的冰封期。

1991年,二叔和二婶回到了首都北京。一下飞机,二叔便给王中和拍了电报,约大陆亲属到北京相见。王中和向学校请了假,立刻赶到了北京。二叔一见到了王中和,抱头痛哭。将近半个世纪的骨肉分离,让叔侄二人感慨万千。北京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二叔、二婶、姑姑和王中和四个人的身影。说不完的乡音、唠不完的亲情使他们惜时如金。台湾的家人焦急地等待着二叔大陆之行的消息,对北京亲戚的应酬排满了二叔、二婶的整个行程。由于那次二叔、二婶是随团而来,到了固定日期,没办法只能和王中和挥手作别。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为汪道涵。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二叔来信对此大为赞赏,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阻挡。

1992年,65岁的二叔时隔一年,又一次自己一人回大陆,来到察右后旗。连续几天和王中和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畅谈,从他们王家经河北转北平来后旗的历史变迁,谈到家族所历经的荣辱风雨和苦辣酸甜,姐俩有说不完的乡音,道不完的亲情。看到王家子孙如今事业有成,老人家喜不自禁。

1995年,二叔的二女儿帼瑛在台北和大元结婚,大陆亲人分别给二叔寄去了珍贵的贺礼。尚且健在、在后旗和王中和一起生活的母亲寄去了纯金链锁,在北京的姑姑寄去了一块美玉。用金玉良缘的传统志喜,向二叔在台一家表示大陆亲人的恭贺。

2000年二叔、二婶到台北二女儿帼瑛家做客。偶然间经过台北淡水丝毛城,照相后,即兴作诗一首,连同相片一起寄回后旗。原词如下:

相思

佇倚危樓風細雨,

忘極鄉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山光殘照裏,

無人會得憑欄意……

面对着二叔寄来的照片和老人家亲笔创作的诗词,王中和由衷地感到,时年73岁二叔暮年还念念不忘乡情,抒发着天涯游子浓烈的乡愁和情殇,极大地考证了同根相惜、血浓于水的珍贵和沧桑。

2009年9月12日,是一个永不相忘的日子。一生牵挂大陆的二叔没有等到海峡两岸统一的那一天,因病在台湾台南市医院,抱憾离开了人世,享年82岁。

他是千万中华民族血性男子中的一员,永远企盼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永远祝福伟大祖国和平、昌盛、繁荣和富强。正当海峡两岸交往日渐浓厚加深、祖国统一指日可待之时,二叔却就怀揣着未尽的心愿,迈进了天国。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二叔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在女儿、女婿、外孙和外孙女的护送下到达了台海之滨,遵从二叔生前嘱托,骨灰被洒向了大海。海涛猛涌,汇成了万江之水,流经了祖国大陆的每一条山川小溪。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至此,大陆亲属想告诉二叔的是:请二叔的在天之灵安息。所有台湾同胞都会有理由相信,在海峡两岸人民的不断努力下,祖国统一近在咫尺,他的夙愿迟早都会实现。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