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丨随笔】鲁京《过年的味道》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鲁京

【作者简介】鲁京,本名李永军,文学爱好者,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有长篇乡村小说《风雨狮子庙》《邻村的双杨树》等作品,小说、杂文、散文也零散发表于《金融文坛》《济南日报》《作家荟》等报刊杂志。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每逢春节过后,许多人都在感叹,年味变淡,这节日越来越没意思了。变淡意味着过去很浓,现在没意思说明过去很有趣,八零后出生的人很难有比较,年纪长一些的都有这种亲身体验,过年的感觉确实大不如前。然而,细细想来,即使用原来同样的方式过年,就会有原来的感觉吗?我想,或许年味会浓一些,但是那时的感觉未必回得来。

在一个连吃饱饭都要奢求的年代,两块水果糖,一尺红头绳都会让孩子们快乐好几天,去亲戚家吃顿饺子,吃一大碗白菜炖猪头肉,喝半斤高粱酒,一年都会心满意足。而如今,倘若给你这些,你还会兴奋吗?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满足感很容易获得。旧时候,即使全家一整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年的时节也要竭力让孩子吃好一些,穿好一些,富人家张灯结彩,穷人家没钱也要像杨白劳一样,集上扯上二尺红头绳,回家给喜儿扎起来。因为过年的时候,老天爷在看,逝去的先人祖宗,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在看,连厨房里的灶王爷都要到天上去汇报,若是不认真过年,明年的日子也一定不好过。若是实在没有钱,就要像山东吕剧《借年》里的王汉喜一样,硬着头皮到岳父家里去借,也要把年过好。用借来的钱去燃香、烧纸钱、摆贡品,按照老规矩去三拜九叩,真心的祈愿上天和祖宗的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而如今,你还会去做吗?还如此虔诚吗?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信仰却依然在坚守。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了三十几年,即使导演们绞尽脑汁,也越来越没有意思,舞台、灯光、演技不知比过去强多少倍,却无法如过年一般找到旧时的感觉。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如天天在过年,我们天天在电视里看春晚,导演再好的水平,也不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而远观西方的圣诞节,却有了越来越浓郁的味道,圣诞节不就是外国人的春节吗?它和中国的过年一样,也流传了千年以上,放假,聚会狂欢,吃火鸡,给孩子送礼物,何其相似,仪式简单重复数年,却依然经久不衰,又何其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的节日,西方人多数人信基督,他们相信死后会去天堂,对主的虔诚和敬畏却从没有消失过。中国的年,包容了太多的思想内容,儒释道的文化都有,而过去的几十年里,内外部都有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或者否定,尤属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都对过年有深深的影响,传统的都是旧的,破旧就是破传统,无论好坏。如今,所有的行为都以追求物质为中心,有利可图的事情就去做,没有利益的事情放在一边,我们过年的庙会就成了商家的舞台,走亲访友成了炫富的机会,过度追求物质的需求,再一次灭掉了过年的传统,而年的味道也是因传统被一点点的吞噬而变得越来越淡了。

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信息的发达与物质的富有,让我们看清了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评论文章,内容指出“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既然提到了精神文化,不妨从我们“过年”传统文化回归做起。 

历经磨难的过年,依然传承并遗留下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再忙,都要回家过年”,无论火车如何一票难求,无论道路上是否拥挤,过年依然是游子最大的心愿。拜年,过年好的祝福,是孝的传承,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就是天伦之乐,过年围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最大的孝道。走亲戚访朋友,紧密亲情,让血与水越来亲越来越浓,树高千尺也不忘根。在人挤人的庙会里,开心的用嘴去咬冰糖葫芦,看“踩高跷”扭“鼓子秧歌”,鞭炮声声,春联红红,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这才是过年的感觉。

如今,我们惊喜的看到,为了将传统文化的回归,研究年文化,传承好传统的规划在做,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模式逐年开展,并取得的了一定成效。从我们县来看,过年的大鼓重新抬到了村头,踩高跷的队伍在扩大,跳广场舞爷爷奶奶们也统一了节日盛装,那著名的“仁风鼓子秧歌”早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仪式感是文化传承的表,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根。坚持不懈,才能把传统迎回来。

年味渐浓,也不再是奢求。

(图片来自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