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熊:姑苏灭渡桥究竟是“灭渡”还是“觅渡”?|图说

 作家荟 2020-11-03

段英贤:奥地利山区小镇——因斯布鲁克|图说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家巷口的那条道,其实就是整个姑苏的南面,占了环城河健身步道的4分之1弱,因为伍子胥设置的苏州老城南北稍长东西略短。两个地标,西头是水陆盘门、瑞光塔、吴门桥一组的盘门三景,东头是灭渡桥以及苏州人不以为然的那些殖民地租界房子。

灭渡桥到底是个交通枢纽,三不五时的狐朋狗友约着桥堍的各类餐饮、或者前面不远海哥家试新菜的吃吃喝喝,不管是满心欢喜意气风发的按捺不住早早出行,还是酒足饭饱兴高采烈的意尽阑珊漫步晚归,灭渡桥都是一个走过路过的必经之地,而且还是景色秀美风光无限的拍照基地,诱惑极大,耐不住拍几下,发发图秀秀。率性随意的而为,本不算个事儿,却每每因此屡遭朋友圈质疑:灭渡桥还是觅渡桥,这是个问题?

此事还真是说来话长。

苏州有句老话俗谚,叫做“造塔修桥全要神仙帮忙”,许多古桥的修造都是如有神助神来之笔的五迷三道传说。姑苏古城南面东隅的灭渡桥当然也不例外,传说不同凡响:从前,有个过路客商,要去葑门外大街,巧遇有只渔船在撒网捕鱼,客人要摆渡,就好说好话:“巴望你一网打一条大鲤鱼!”话音未落,渔夫果真网到一条金色大鲤鱼。客商再接再厉,笑嘻嘻地说:“巴望你网到一条大鲤鱼!”果然,这次是一条比前一条更大的银鲤鱼。渔夫贪心不足,如此反复了18次,仍不罢手,没有摆客过河的意思。

惹恼了的客商改换了念词:“金鲤银鲤请听好,快快都往水里跳!”转眼间,舱里18条大鲤鱼都跳回到河里去了。此时情景,渔夫更加不肯摆渡了,还叽咯吗咯十疙乱盘问客商缠缠不清吵了起来。客商也不再同他啰嗦,从腰间解下一条“青龙带”,抛向天空,抛到云端的飘带落下时已然成了架在河上的一座高高石桥,客商悠然上桥,倏忽不见。渔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遇到了仙人,有眼无珠,懊悔不迭。从此,人们从运河南面上葑门外大街就不必再觅渡和摆渡了,可以从桥上直接走过去,根本上消除了渡船,此桥就被冠以灭渡桥之名。

灭渡桥的确是有些年头的了,始建于1298年的元大德二年十月,至大德四年三月竣工,历时差不多一年加半载一年有余。这儿过去是京杭运河的水陆要津,虽然造桥与神仙无关,却也还是与一位僧人有关的。乾隆《元和县志》云:“灭渡桥,一名接渡桥,元大德间昆山僧敬修创建,张元亨记。明正统间,太守况钟重建,西属北三十一都正扇一啚。”

《民国吴县志》的记载说是:元朝元贞年间,客商、百姓通常在此摆渡过往,屡遭船家敲诈勒索,昆山僧人敬修经过这里时也因无钱而遭遇百般刁难奚落,敬修和尚会同里人陈玠、张光福等共同募集银钱,化缘告白说:“大河阻隔摆渡不便贫僧发愿大桥必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广结善缘福报无边天人共庆善哉善哉大明嘉靖。”

1997年出的《苏州词典》等书籍中也记载说,此一水段曾经水域宽阔,不靠船舶无法通行,船夫以此欺凌旅客,甚至掠夺乘客的财物,昆山和尚敬修也差点遭殃,于是上诉官府治船夫罪,同时募捐建桥,取名为“灭渡”。望文生义,也是消灭渡船的意思,透过字面,隐含了敬修扫除强横凶暴平暴利民的志向。且在佛家,对于“灭”字,并无忌讳。

《吴县志》的记载很明确:“志平横暴也”。其时平江路长洲县知县张元亨专门作文以记之:“吴城东南有塘,接吴江、达临安孔道也。由赤门湾距葑门水道间之非渡不行。舟人横暴,侵凌旅客。风晨雨昏,或颠越取货。昆山僧敬修,几遭其厄,仅得免,走诉公廷法治之。既思创建石梁,利济永久。偕里人陈玠、张光福,遍吁郡城,诚以感物,公以服众,敏以集事,期月金钱汇萃,爰兴工作。始大德二年十月,讫工四年三月。桥成,长二十八丈四尺,高三丈六尺,广视高之半有加。工万六千有奇,费三千有奇。南北往来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杠梁,王政之一,成于空桑氏教有位者恧焉。因士民请志其缘起,刻于石,以待后之修复者。”

此时的平江路乃行政区划,相当于省或地区的概念,指苏州一带,并非路名。

此桥建好,灭了渡口。所以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取名灭渡。

有一悬疑令人费解,元大德和明嘉靖之间是有时间上很大差异的,得有250年之遥了,这是有待考证确切的。但是记载往往流于公事形式,难免敷衍了事;传说倒是常常兼顾民心良好所愿,也寓意深长。

看起来有点花里胡哨的桥身,一来是年代久远风吹雨淋风吹日晒的岁月沧桑,二来本就是武康石、青石、花岗石的混砌。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高为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明代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的整修,拆除了铁栏杆,恢复石栏。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说起来也算是始建遗物。桥形一直维持旧状未有改变。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一修再修,所以有些后遗之症已然没法追究到底是谁犯的错:拾级而上时一鼓作气马马虎虎不觉得,逐阶而下时让人犯难,台阶高度未必,宽度有点促狎,一步不够两步嫌多,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大步流星下桥,跌耷厮冲的会很危险。这与西面一座搬来重建的蟠龙桥是一个毛病,猜不透设计工程师是怎么想的,是古代人的从容,亦或现代人的悠闲?比较符合科学的解释也有,说是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这倒是在逻辑上与吴门桥更相吻合,但吴门桥的台阶明显要合情合理人性化许多。

苏州话中灭、觅同音不分,可能太多人习惯使然附庸风雅觉得“灭”字太过彪悍,而“觅”更具雅意,时至至今,更为甚嚣尘上,以讹传讹称觅渡桥。

觅渡桥其实另有其主,有两座,分别在在旁边灭渡桥左右两侧,确切的说是莫邪路和南门路和冬青路的交汇处,一桥双跨了京杭古运河和环城河。

我记忆尤深的是这是我童年时代看见过它建造的大桥,上个世纪1970年代,在古桥北侧约60米处建造人字形新桥,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宽15米,长75米,跨度60米,西引桥长55.75米,东引桥长39.80米,南引桥长26.60米,这是第一座由苏州市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桁架桥梁。桥名取自灭渡桥之讹称“觅渡桥”。1975年6月竣工通车后,既是城市桥梁,又是吴江经苏州去常熟等地的过境干线公路桥。败笔之处在于它自说自话自行其是地把灭渡桥隔在了外面,与周边环境一点不搭,好似随其自生自灭了。

2002年11月结合南门路改造又新建觅渡桥,为有区别而姑且名之觅渡新桥,新觅渡桥位于古桥南侧约60米处,全长337.4米,其中桥西侧跨径127米,东侧跨径151.4米,主桥净跨28米,高8米。新桥总宽36米,除车行道、人行道外,还设有专用人行道,以方便人们上下桥观景、散步,2003年6月竣工通车。新桥的建成,沟通了东西向的交通,同时,又回归了“觅渡揽月”的景点。

站在桥上望水,有一碧万顷之感,明月从水面遥升,则一片清盈,恍然“海上生明月”了;如果傍着石栏河岸赏月,幽蓝夜空下有桥洞剪影,好似月亮在桥洞幽深处早早藏着,然后带着些许羞涩慢慢升起,不经意间把许多成人带回了童年。现在的环古运河觅渡桥渡口,亭台曲栏美不胜收,新桥、古桥与隔河相望的堞楼相互映衬,形成了姑苏东南一角的古韵今风。

新桥造好了,老桥自然而然就拆了。注意,拆的只是新旧之老桥,而并非古桥,古桥一直就在,搞就搞在这里,七缠八缠搞七捻三,容易混淆,忽左忽右的,让人误以为新觅渡桥是相对古桥而语,尽管以后因为旧桥不再,取缔“新”字,觅渡桥堂而皇之名正言顺,但陋习难改非三朝两夕,终究让人误打误撞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强词夺理理直气壮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冥古不化振振有词以讹传讹延续至今。

而如果有心在那徘徊流连,其实还能依稀发现早年的那座已经被拆的觅渡桥的痕迹,就在觅渡桥西堍,没有拆除干净的引桥部分,水泥的路面,红砖的桥栏,有一个藕断丝连的名字,叫“小觅渡桥”。

有两个牛牵马帮牵强附会的事儿倒是也不妨斟辨一番。一说是历史上苏城每遇战事,灭渡桥附近均有重兵把守。三国时,周瑜曾在此桥东堍的肖堡场,操兵点将,古人称“操场上”,其地一直延续至清代,均为兵丁使用。而三国那会儿其实还根本就没有桥不桥的呢。

另一说是1862年,太平军驻守灭渡桥,清政府联合洋枪队,企图消灭太平军。洋枪队乘了小货轮在灭渡桥至宝带桥的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扰搅,破坏驻防。太平军事先在河中投放大量水草,缠满轮船的螺旋桨,一时动弹不得,太平军趁机打击洋枪队。这个真真假假的有点儿难说,保不准,可事实上毫无疑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