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懿壬: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听两位圣人对话|散文

 作家荟 2020-11-03

刘德良:嘘!请少说废话|随笔

文/刘懿壬

【作者简介】刘懿壬,原名刘治国,河南方城人。常与文学为友,与易为朋。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来洛阳很多次了,游历过很多名胜古迹。很早听说这里有一处孔子问礼的地方,但始终未得相遇。就在这个国庆节的一个下午,我按照手机导航的提示按图索地,骑着电车,左扭右转,七拐八拐,终于来到了洛阳东大街一个不很起眼的地方。虽是节日,但这里的游人淡入,在夕阳下,我目睹了心目中早已向往的圣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地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老子曾住。

在街巷的一隅面南背北挺起一尊牌坊,剥蚀的青砖正中嵌一石碑,黑乎乎的荡满尘垢,几个刻字非常醒目:

“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的上部有一道斜向的断纹,而落款的小字已有些模糊不清,石碑入眼时怦然心动,好像遇到了一见钟情的人。伫立碑前凑着夕阳的余辉仔细打量,我分明感到有一种温度在穿越血液。

这里看起来有些平常,牌坊两侧一边是卖菜摊儿,一边是面条铺儿,对面是饮料批发部,背后一棵大桐树舞枝展叶,有几层楼高。据说原来这里有一处文庙,如今已庙去院空,临街处被几家回民占做饮食用的生意房。在牌坊东侧留一小门,门牌号是东大街62号,想当年老子就是在这个小院中熟读三易,研磨易理,终成道德五千言语。今天这里成了差不多被遗忘的角落,这大概也正合乎他老人家的心愿。

这里就是当年两位圣人谈天论道的地方。一位饱读诗书的圣人从鲁国出发,怀揣周游列国的梦想,在弟子们的簇拥下,一路仁义洒播,一路风尘颠簸,来到了大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孔子不顾旅途劳顿,掬起瀍河水洗把脸,对着清澈如镜的水整理一下衣冠,在小树林里痛快地来了一次小便,即气昂昂地步入洛城东门。有一位老者从国家图书馆里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走出来。从图书馆到租居地要过几个十字路口,他一路走来一路思索,每有所得便酝酿于心。远远地孔子看见一老者从人群中走来,只见他两只大耳朵挨着肩膀,花白的头发在秋风中飘逸,美髯遮盖了下巴,只见他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好像踩着薄冰过河;与人交流警觉戒备,好像害怕冒犯了四邻;说起话来恭敬郑重,好像赴宴做客担心冒犯了主人;他的内心无牵无挂,好像春天里冰雪消融;他的性格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朴材;他的胸怀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他待人接物浑厚宽容,好像夏季混浊的潭水;他给人的感觉像海洋一样渊深无底,渊广无边;像风一样无拘无束,一往无前,像流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二人一见如故,互以老师相称。他们支走了身边所有的随从,开始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对话。老子居所四周,晃悠着竹影,飘着菊香,两位圣人席地而坐,没有录像录音,没有书记员,两个人也没有做什么笔记或日记,史书(司马迁《史记》)只是简约记载孔子问礼乐于老子。老子的道风道骨道态道貌道言道语给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已远,无可考稽,从孔子弟子补记的《论语》中,从孔子回答弟子的问话中可以体味二、三。他们探讨的一定是大问题,大道、自然、国家,天地、社会、人生。

这是两位圣人人生中的第一次相遇,彼此早已久闻大名。这是两位圣人的一次思想对决,精神交流,两个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一股脑地掏出来辩论,一番切磋琢磨。

晚霞飘忽,夕阳映照古城。西北有祥云降临,恍若二位圣人,惚若他们隔世问答。

"李老师,我今天不远千里来到李府,就是为了向您讨教问题。"

"不客气,说来听听。"

"我听说大周天朝是礼仪之邦,洛阳又是周公礼乐制度的发源地。您每天在天子脚下的图书馆里工作,一定知道我所不知道的问题。"

“哦,您关心的是礼乐问题。请阐述您的观点。"

“当今天下礼崩乐坏,仁义尽失。一些新兴的诸侯和土豪目无天子,不断向周公的礼乐制度发起挑战。"

"这是事实。"

“学生以为周公礼乐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自上而下建立一种等级秩序,人人各安其位获得与自己等级地位相当的报酬。当心中想不开时,看看舞蹈,听听音乐解闷消愁,以忘却地位的不公和分配不公。"

“关键是现今一些人不按套路出牌,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争地位争报酬,特别是通过金钱收买、拉不正当关系等来获取与自我才德不相匹配的地位与报酬。明讲礼乐,暗索回扣。潜规则孕育出厚黑学。"

"我的志向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礼乐淳。"

李老师沉默。

"我想通过周游列国游说天下诸侯以天下利益为重,克制各自独霸天下的欲望,来恢复周公的礼制。"

李老师继续沉默。

“我想帮助王子王孙们通过仁治来安定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小康日子。"

李老师终于发话了:

"你所说的都在大道之中。什么是大道?自形而上玄观,它在所有的时间空间之上,是时空之外的形象、声音、质量的总和,是看不到存在的存在,听不到声音的声音,摸不到形质的形象。从形而下大观,是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的总和。

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都在大道左右之中。朝代之始,人都处于混沌之中,没有贪得欲望,只有生存的意志,称为道世。接着财富有了剩余,大家普遍认为那些有德于民有功于民的可以多吃多占,称为德世。接着财富有了大的剩余,人们都想多吃多占,于是处于上层的及大量拥有财富的拿出来一部分分配给财富不足的人,这叫仁世。接着人们发现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一件好事,于是就各尽所能捞取权力和财富,干自己该干的事宜,称为义世。接着人们都想当大官发大财,圣人就用礼制来限制约束,这叫礼世。再后来一些人们不愿受约束,欲望越来越大,以身试礼,众人效法,都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社会进入乱世。

乱世无道,群龙无首,君不君,臣不臣,父非父,子非子。欲望弥遮了善性,智慧兑变成阴谋诡计。

你要干的事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老师不语。回鲁国后,隐居石门,发愤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并阐释收集整理十篇研易心得,成为后世学易研易的钥匙。

周景王死后,他的儿子王子朝击杀兄弟悼王,争夺王位失败后,窃携大量周室典籍投奔楚国。老子怕受连累,弃官远遁,旅行函谷关,为答谢关令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自此不知所终。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