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熊:苏州山塘街的人间烟火

 作家荟 2020-11-03

彭明:在九寨沟举行藏式婚礼,让青山碧水见证天赐良缘

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苏州山塘街,要分很多段。最具人间烟火的,莫过于以新民桥到星桥为中心的一带。

一钻过山塘街穿越新民桥的涵洞,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商铺是接二连三,商品是琳琅满目,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人群,有的驻足在麻团摊前、有的挤拥在酒酿饼铺周围、有的则在转动小推磨旁入了神……

各种颜色、大小的儿童布鞋,被齐齐地放进了既大又圆的匾中,甚是好看;各种炒货和水果也被主人推出了店外,不时地有人挑挑拣拣称取,也导致了这些路段瓜壳满地,令人忍俊不禁的想起弹词开篇“瓜皮果壳莫乱抛”;

有各色绒线编结的衣衫正挂在颇有岁月的门面上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服装店也是星罗棋布,……价廉物美,应有尽有。如果对生活的要求不是那么奔着虚荣的面子而讲究实在的意义,那么这里几乎就是一个天堂。

很多人与山塘街有着特殊的感情,确切的讲,也就是在“星桥”、“白姆桥”一带,会有着一种油然的亲切和莫名的冲动。甚至于有阵子我时常出没晃荡,也三不五时遇到熟人,笑呵呵地说是被我微信图片所诱惑而来,“要不一起朱新年吃碗汤团”;也有人直接留言带包茨菇片改天一起下酒……

走不多久,星桥到了。星桥系单孔石级拱形石桥,是一座古代的桥梁,在明成化年重修,桥栏刻有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站在星桥上,可以看山塘河及两岸的景色。

在河流的远处,就是虎丘塔的身影了。星桥附近,是山塘街生活气息最浓厚的一段,这里有一个大型的菜市场,也是小摊小贩聚集地。它不是仿古的,是活色生香的现在苏州人的生活。

星桥一带过去从来一直都是比较闹猛的,从解放初的石板小路,就是菜市集中地,到后来改成石子路,拓宽暗弄堂,再造菜场,填掉小河浜,打通星桥堍到八字桥的路,变化真是大。但变化再大,星桥边的老店没有大的变化。

荣阳楼就是其中的百年老店了。还有“大有”南货店,中药店,理发店,大饼油条店,这几乎是一个商业的“次中心”,一个贯通四方的要道所在,山塘街是它的中轴线.

向西跨过高高的星桥,便到了仁安,向东则是往清塘的区域,菜场、点心店、小百货店等,多集中于此,以前的南货酱油店、煤球店也在此附近,有些现在依然,也有的已经不复存在。都是老苏州经常去的地方,记忆犹新,岁月沧桑彷佛就在眼前。

目光的两处焦点是:荣阳楼和星桥菜场。

从1891年至今,荣阳楼始终立在星桥旁。近120年的风风雨雨,荣阳楼陪着苏州人一步步走来,早就成了大家记忆里最亲切的门堂子,吃点点心,拉拉家常,真不知有多么的温馨。

荣阳楼最好的时光从早上6点前后就开始了——每天,来自山塘街附近的老街坊,在很长很长时间里,一直把它当作自家的厨房,今天一碗小馄饨,明天一碗面,后天一客生煎,再大后天两块“小方松”……总之,尽着花样翻来吃去,是怎么吃也吃不腻的。

它的油氽团子是姑苏独一家,对于荣阳楼的记忆,很多人的开始就始于此,并且终生难忘:童年时候每到外婆家,必要去买三五个油氽团子,吃不完,带回家,第二天微微热一下,乐滋滋地继续吃。

油氽团子,这种点心,好像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说起来蛮奇怪,为啥别人家点心铺就不做?做起来并不难,用精选的水磨粉,肉馅,店里的阿姨一个人笃笃定定,一捏一揉,很快的。做得熟练了,每一个团子几乎都是一个模样,入了油锅,炸到“油光水滑”的金黄色,趁热捞起来,略微让油沥一沥干。这时候吃,咬开一点,会有一股气出来,味道最美。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家的团子就是好吃,那个味道却又和生煎里的肉馅不同,特别细腻。后来打听了,才晓得,油氽团子因为是“浸”在油锅里煎炸的,和肉馒头的做法不同,所以用的馅心是“红料肉”,而不是常见的“白料肉”。也就是说,馅心里没有肥肉,自然味道独特。且苏州人不太吃很油腻的东西,既然团子外皮浸了油,内里自然要净爽些,正是取其平衡,才能恰到好处。别小看这一个团子,荣阳楼平时一天就要卖掉成百上千个,可见食客们对这种点心的偏爱。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说油氽团子还是小朋友的心头爱,那么对于成年人老苏州来说,更推崇荣阳楼的是一碗面,尤以最地道的焖肉面。面客对于面浇头的品相素来看重,用他们的话说,荣阳楼的焖肉,看上去厚厚的一块足足要有一公分,但绝对是“焖”到位的。老吃客们都是内行,他们吃焖肉面,吃之前,拿起筷子挑面,一块肉就此落在下面,翻三番,过后,肉要化了,这焖肉才叫地道。“没化?没化的肉叫红烧肉,自己家里也能烧得出来,就不稀奇了!”这就是有底气,说得出这话的人,卖出来的面怎么可能不好吃?

苏州的糕点,既是走亲访友时捎上的礼品,也是逢年过节对于传统的一点念想。只是我们现在更多买到的是批量生产的“大做货”,不能说不好,但往往失了一点原汁原味的“天然感觉”。荣阳楼也做糕点,譬如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备的糖年糕,譬如平时常吃的“小方松”、“小圆松”、“猪油糕”, 譬如时令的“神仙糕”“炒肉团子”等等。因为长年开出门来做的是街坊生意,都是估摸着的量每天现做。卖完了,对不起,明天请早。也正因为是店里的工人自己做,质量过硬,糕点的存放时间大大拉长,放个20来天问题都不大。

不客气的说,荣阳楼在山塘街上,不知道的人匆匆走过,以为是一家平常小店,不知其中隐藏的美食。装修和陈设,也还是80年代那时候的桌椅,及其简单。店里环境实在也是让人不敢恭维,不能算得脏、乱、差,多少有点邋里邋遢,甚至有点洁癖的人视之龌里龌龊,碗和碟子都是缺口的,好像狼吞虎咽的食客都是铁齿铜牙纪晓岚,托盘也是脏不拉几的,桌上油腻腻的,服务员忙的没空,胡乱抹一两下了事,地上全是餐巾纸,一次性筷子,脚都踏不上,生煎和馄饨都要自取的。

但是好吃在民间,这种乱哄哄的气氛也是诱惑,面对的的热气腾腾的食物,一口下去,小时候的味道立即涌上舌尖:馄饨汤带着猪油香气,馄饨皮是碱水的,吃起来有嚼劲。生煎是菜油煎的,又是一种风味,可以吃到菜油的香味,焦焦脆脆的,馅是苏州人喜欢的甜口,个头不大,汁水虽然不是很多,但也皮脆馅美,满口留香。面都是实实在在的,浇头肉丝大又多,满满一勺。面,阿姨会根据个人要求来的,要什么样子的,没要求的就按照先后拿面。汤头是用白汤和红汤混和的,比例刚好,咸淡适中。这样子的一碗面吃下肚,暖暖的,饱饱的,虽然很平常,但是吃客吃的很满足,令人不禁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恨不得要向传统的美味鞠躬致敬了。

所以,荣阳楼的生意总是很好。店堂里不过50个座位,早上和中午总是被占得满满的。很多街坊赶着吃了早点去上班,一早练就了蹲在路边吃的绝活。到了双休日,人头攒动,就更是“车水马龙”这个成语的生动注解了。

都说正宗的苏州人,倘使有一门子亲戚,如果不在平江路,必定就在山塘街,可见苏州人的那一点根子扎得有多深。这几年,很多人搬迁了,离开了山塘街去了别的地方居住。但对于荣阳楼,老苏州们还是恋恋不舍的——不知多少人会步行很久,或是转几趟车,就为买一个团子、吃一碗面。为啥?因为老客人们对于吃到嘴里的东西要求绝对不是一般的高:在荣阳楼里,你会发现桌上是没有辣酱、醋等调味罐的。

事实上,老苏州人追求的正是姑苏美食最纯粹的味道,原汁原味,他们不喜欢如今满大街“改良”、“换代”过后混杂了的各色食物。没有添加物,只一口,就能吃出好坏。今天是咸了还是淡了,他们毫不客气会指出来,店家虚心接受,及时调整。所以品质能够数十年保持水准。

再一个,不仅下面的灶台还是那时候老式的,荣阳楼或许也已经是苏州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家用铜牌、铅角子、竹签做筹子的面店了,点单也是老式的方式,给你牌子,对应着去拿。不管你是什么,都能很快分辨出来,什么是什么,快速高效,这个也是多少年练就的,也是老店的一种风景,怀旧感十足。

可能因为主要做居民生意,这里的糕点、面条价格比外面便宜些。服务员基本都是老阿姨,鉴貌辨色功夫一流但是绝对不是势利,而是弄得清事体。或许正是由于商家的这种心态,才能做出好的美食,主要是在于做出好的美食,而不是在于装修的时尚。而且在食客去这样的店里,可能有时吃的不一定仅仅是美味,还有更多的是对于传统的一种回想。

不远处的朱新年汤团点基本也是如出一辙,乱哄哄,满满翻翻的吃客,你方吃罢我登场,汤团馄饨面,热水噗烫,热气腾腾。只要说起挂粉汤团,山塘老街上的居民立刻就会想到星桥堍朱新年点心店,那也几乎是苏州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

几十年了,不仅鲜美的味道成为很多人的记忆而且一直没变,而且货真价实价廉物美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从早上5点开门到下午5点打烊,来来往往的顾客络绎不绝,小小的店铺总是人满为患人头济济,闹猛的人高峰时段,更是会在店外排起长长的队伍。

1986年4月,朱新年开出了这爿点心店,主要经营小馄饨。顺利经营后不久,他就尝试着制作手工挂粉汤团。

30多年来,选用的糯米粉坚持是用自己轧制的,所用的汤团馅也是自己做成的,其中,鲜肉馅是自己一刀刀斩的,芝麻是自己磨的,豆沙也是自己熬的;此外,制作汤团各道工序都是严格把关,比如作料里加多少盐、味精、糖,全部用秤称出来,严守着这门手艺,老朱汤团名气越来越响。

老吃客们知道,他的汤团干净卫生之外,还有一大特别之处,那就是买回家后如果一下子吃不掉,即使到第二天回锅烧,也不会烂掉,还是滋味好味道佳。不少外来游客抱着好奇心进店落座品尝,吃不过瘾,还会提出打包带走。遇到这样的请求,老朱总会尽可能满足。但遇到天热或者路远,老朱则会婉言谢绝:“万一馊了,不仅坏了食客的心情,更砸了咱苏州点心的招牌”。

以前在山塘街有2爿有点名气的点,而且开了几十年的店,一爿是荣阳楼,还有一爿就是在荣阳楼斜对面的阿坤卤菜店。以前两旁都是居民住户,它们也算山塘街上的老字号。现在的山塘街门店一家连一家,位于山塘街331号的“阿坤卤菜店”因为特制的猪头肉而家喻户晓,名声大噪。阿坤卤菜店开张“多年”,“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龙”,有的食客竟然不远迢迢从陆慕赶来的,排队购买的就是平常无人问津的猪头肉。

只因猪头肉实在“太赞了”,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好吃到“神仙都站不稳”,味道是一如既往的好。除此以外,酱鸭、卤鸡爪猪耳朵也是不可不试的“美味” 味道很不错,单独吃有点咸,下酒菜最好了……。虽然环境、服务都不咋地,队伍排的好长,常常都是些老苏州在那排队,看来味道才是王道啊。

再一个就是星桥菜场。虽然也从一个地方腾挪到了另一个地方。而正儿八经的名正言顺的星桥菜场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汤汤水水油腻嘎东的残存依依稀稀点点滴滴依旧顽固的坚守着,依然是烟火气十足的场景。

而且菜场这种地方,有点乱哄哄的氛围其实就是生活,它是一个地圈的氛围,远胜于现在很多一栋楼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菜场氛围。就菜场管理而言,无疑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摊位远比一个个参差不齐随随便便摆放的摊位来得好看,而就其分类也是蔬菜是蔬菜,肉类是肉类,鱼腥虾蟹是鱼腥虾蟹,豆制品就是豆制品,鸡鸭禽类是鸡鸭禽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和生活的哲理一样,永远不是非黑即白的爱憎分明,永远就是灰色地带含含糊糊说不明道不白的含糊其辞,因为还有腌熏制品,还有加工制品,比如春卷皮子,比如油氽肉皮,比如萝卜丝饼,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都是需要另外场地的,还不能远离,得就在旁边,离不开三两步,得紧密,眼睛溜一圈就能瞄着。甚至于说,这般浓浓的生活景象不是语言能够描述的,还是眼见为实多看看图吧。这就叫有图有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