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熊:姑苏城里的飞虹小筑——水上廊桥跨水而居

 作家荟 2020-11-03

贾玉莲:泰陵脚下的神秘村落——山西村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人民路中段饮马桥的飞虹小筑或许是姑苏城里一道最为奇特的靓丽风景:一个缘由是“飞虹小筑”四字为苏州文坛前辈谢孝思先生所书,苏州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再一个原因,以水上廊桥相通前后两进跨水而居的粉墙黛瓦旧式宅子,即使在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姑苏古城,也已硕果仅存。

民国时期的老报人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几次写到盛家浜后面河道上的木桥:

“我们儿童也喜欢盛家浜,那边开出门来,便是一条板桥,下面是一条河浜,虽不通船,可是一水盈盈,还不十分污浊。从板桥通到街上,一排有十几棵大树,这些大树,都是百余年前物了。尤其在夏天,这十余棵大树,浓荫遮蔽,可以使酷烈的阳光,不致下射。晚凉天气,坐在板桥上纳凉颇为舒适。板桥很阔,都有栏杆,沿浜一带,有八家人家,都有板桥,东邻西舍,唤姊呼姨······”

好像是对苏州人家后门木桥的深刻记忆,其实因为在板桥上邂逅了贴邻的婉妙女子好小姐:“常常从他们的板桥,到我们的板桥来,我也到他们的板桥去,共相游玩。”这种美妙而美好的情感让他萦绕于心难以忘怀,以后还怅怅然地咏诗,感叹:“童心犹忆韶华好,流水斜阳旧板桥”。

最早定下苏州格局的是太早的战国时代的伍子胥,最早定下苏州调子的也已经是遥远的唐朝诗人杜荀鹤,他在《送人游吴》比较精准地抓住了苏州的特征,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老少皆宜,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以后开了眼界,自娱自乐自喻为东方威尼斯,其实也就是这来路。真正姑苏人家枕的河并不宽的,一般不过二三米而已,却是苏州城市生活的血脉:橹声咿呀,送来了柴、菜,还有夏天的西瓜,冬天的鱼虾。

大户人家的后门,河上都架有木桥。飞虹小筑,就是旧时大户人家典型的后门风景。它之所以能够遗留,我以为恰恰是因为它连着的还是房子还是建筑。虽然这房屋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旧城改造时的新建,虽然建筑格局已然是店面商铺的功用,还多多少少顾忌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姑苏风貌。过去人家的后门木桥很多是和街道接续的,在以后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来临,所以通常的结局就是晚节不保,灰飞烟灭。

所以,飞虹小筑的弥足珍贵也就在此。虽然我们既无缘包天笑的春梦旖旎,也已经不再杜荀鹤的人家尽枕河。但是我们因缘际会和秦龙水饺的徐老板是朋友,徐老板的秦龙水饺就是今天“飞虹小筑”的业态,也正因如此,“飞虹小筑”也还让人可以籍着吃水饺的名义随意进出参观游览。让人有惊鸿一瞥,也有惊艳之喜。

我们得天独厚,和它很是亲近,因为徐老板和我们是朋友,稍前一段的日子我们人不固定时间固定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每周一聚,有点密,现在改为一月一聚,疏松点,在那吃吃喝喝,还时不时的酒势糊涂忘乎所以的老是把徐老板误叫成秦老板,因为店名叫秦龙水饺,有点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没心没肺,好在秦老板也不太在乎,装糊涂,随意吧。

也因此我们在那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时候站在桥上看风景,饮马桥四叉路口人来车往车水马龙潮来潮去川流不息;有时候看风景的人在路上看你,孤独桥上的一个发呆人。总是这样的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明月既然已经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又何妨装饰一下人家的梦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