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熊:闽南圣教书局旧址,那一段闽南白话到汉语拼音的一段旧情往事

 作家荟 2020-11-03

李国栋等:初雪,我还没有嗅到雪花的味道,勾动着谁的诗行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鼓浪屿之魅力,有时感觉就在小岛上任何一栋看似貌不经意平平常常的建筑,都有可能承载着一段深厚凝重的历史,甚至还是某种文化的见证。按照过去的说法,福建路43号的闽南圣教书局的市口很好,一个三岔路口的位子,三岔路口和丁字路口还是稍稍有所区别的,区别就在这个“岔”字,一样是道路分歧的地方,丁字是笔直的交汇继续,岔是略有差异的错位。

这座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安安静静矗立在三岔路口的闽南圣教书局旧址,是一栋看起来不太扎眼还蛮普通的砖混结构三层小楼,造型简约,平屋顶,外墙为清水红砖,窗套、楼层间腰线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艺的仿石装饰,白色线条与红砖墙形成对比,细腻之处在于街道拐角处作了弧形的切角处理,这也是20世纪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风格特征,比较厚道地顾及了行人的便利。现在就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早已完成了人生风云跌宕波澜起伏的历史使命,午后闲适地坐在圈椅上任眼前云卷云舒了。

有人说:世界上最安宁的地方莫过于书店,世界上最能令人沉浸其中的地方也莫过于书店,当书店成为一个行者驻足的理由时,这座城市是温润而富有内涵。鼓浪屿的龙头路,曾是书局一条街。
闽南圣教书局的前身,是由1844年来鼓浪屿传教的基督教伦敦公会教士施约翰夫妇组织的“厦门圣经会”,作为伦敦圣书公会在厦门的地方组织和文化机构。1850年11月17日美国传教士达马兹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有个问题,即到底有什么样的途径能使这里的信徒们领悟上帝的话,并且可以自己阅读它。

教育家林世岩所著的《厦门话白话字简明教程》中介绍,早在1815年的时候,美国传教士马礼逊便在闽南华侨在马六甲的居住地英华书院开始研究并推行白话字,就是用罗马拼音字母来书写闽南方言。当时,马礼逊还和当地的华人华侨合作编写了最早的《罗马化会话手册》,目的是让传教士到闽南传教时更快地掌握闽南话。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就把闽南话罗马字用来翻译《圣经》。闽南白话字作为最早的汉字罗马字拼音化实践,是1850年由美国传教士罗啻创始,第一个用闽南话罗马字翻译《圣经》的是杨雅各,而这期间传教士的不断尝试革新,终于在1850年,达马兹在鼓浪屿第一次向中国教徒推广闽南话白话字教学,帮助当地人拼音识字。此后,为了让白话字更加标准化,达马兹持续编纂白话字字典,直到他去世两年后的1894年,《厦门音字典》终于出版。

如果说闽南白话字的发明解决了传教士的语言障碍问题,那么其后白话字基督教典籍以及白话字读物的印刷与发行,则让白话字真正传播开来。这事得归功于鼓浪屿经营萃经堂的白氏家族和管理闽南圣教书局的庄氏父子。
祖籍安溪的白瑞安最开始以印刷金银箔和刻字为业,开设瑞记书店,兼营印字作坊,刊印《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出售。后来,白瑞安将“瑞记书店”迁到鼓浪屿鹿耳礁改名萃经堂,除继续印售小儿识字课本外,主要为基督教会印刷闽南语罗马拼音字的《圣经》、《圣诗》,以及《闽语注音字典》等。1904年,白瑞安去世后,其长子白登弼子承父业接掌经营,有声有色,不断发展。

1907年,他从英国购进一台手摇活版印刷机,首开福建铅字活版印刷之先河,比上海商务印书馆还要早使用活版印刷。紧接着聘来外国技师,将手摇操作改为半机械化,业务发展颇为迅速。由此闽南白话字的《闽南圣诗》、《闽语注音字典》等白话字书籍被萃经堂大量印刷,更多人因此而能学白话字读书识字。
伴随着白话字的普及,1908年,施约翰夫妇的“厦门圣经会”和美国归正教会联合成立闽南圣教书局,在鼓浪屿大埭路开办。1932年,教会人士捐献地皮和经费,在福建路、龙头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层洋楼供圣教书局作为新址,进一步扩大业务,除出售圣经圣诗外,还托厦门倍文印刷所和鼓浪屿启新印刷所,大量印刷《圣经教义》、《基督教故事书》、《基督教三字经》,甚至学校课本等,这些书籍除在厦鼓出售外,还推销到闽南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庄逸清自1928年开始直至1948年去世一直任职闽南圣教书局经理负责管理;其子庄廼昌自1931开始直至1956年书局歇业,在闽南圣教书局任职学徒、店员和经理,后被安排在鼓浪屿新华书店工作直至退休。父子俩几乎用一生去见证了白话字如何从书局走进厦鼓以及闽南地区平常百姓的家中。
另一个居功甚伟的是同安人卢戆章,曾经做过麦高温的助理,并为达马兹工作过,受达马兹闽南白话字推行工作的启发,他创制了拼音文字,并于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民国期间推广的注音字母的拼音方案。闽南白话字后来演变成现代汉语拼音的源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用汉语表意文字传播知识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卢戆章因此成为中国提出汉字拼音化的第一人,被誉为“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发表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汉字拼音改革就是从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开始的,对他在现代汉语领域的杰出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让我们来稍事捋捋:亦即是说,传教士们殚精竭虑用心良苦的发明了闽南白话字,解决了传道中语言不通的难题;鼓浪屿上白氏家族的萃经堂将闽南白话字一个个具体实在地落在了纸面上,于是有了一本本用闽南白话字写成的基督教典籍印刷成册并发往各地;管理闽南圣教书局的庄氏父子精心经营了书店的买卖,让书籍传播到读者的手中,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科举失利者卢戆章从厦门来到鼓浪屿,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发奋潜心研究闽南白话字,成为了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
往事成烟。如今的三层洋楼已经成为了咖啡馆,然而走到门口时,还能看见里面的墙上,挂着亚当夏娃、圣母玛利亚抱着孩童耶稣以及成年耶稣的画。都说建筑就像一本书,翻开岁月的扉页,我们可以细细品味。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