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之简易浅析

 易君厚 2020-11-04

简易

在《周易》一书中,阴阳两爻,一横一断即能指表无限世界的多样形态。男女,刚柔,强弱,明暗......自然界的草木消长,人世间的诡谲多变,各个朝代的盛衰兴旺都能用简单明了的爻卦变化来表达。这种特质表明中国古人习惯于化繁为简,使事物尽可能的回归到它的本初状态,便于先民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人情和多样的自然宇宙面前从容面对。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 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情,易从则有功。 ——《周易系辞上》
理解这一点这就能帮助我们认识为什么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的构成论而为生成论。构成论侧重分析事物的部分,由部分相互作用构成整体。与构成论不同,生成论是先有整体,后有部分,不是部分通过相互作用构成整体,而是整体通过复制与转换生长出部分。 生成论的本原论在逻辑进程上比构成论更加简洁方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正是道家生成论的本体论宇宙观。 中国哲学的格致论不似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西方认识论注重具体的分析与演绎推导,而中国哲学的格致论善于用感性直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儒学经典《论语》与道家名作《老子》中不乏名言警句, 这一特点使中国哲学的论证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明晰透彻,却赋予暗示与诱导。因此中国哲学的格致论不会像西方认识论那样运用概念,命题,论证而是侧重通过感性直观与体悟。 中国哲学的美识论也深受周易“简易”基因的遗传。中国艺术无论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无不以空灵之美为无上境界。丝竹管弦之盛,其妙处在于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绘画描摹之趣,其妙处在于点线寥寥,却能使鸟兽虫鱼,山水人物的神态毕露,惟妙惟肖极具神韵;文辞章句之美,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以华夏艺术道具极简,而表现力却远远超过西方艺术。 《周易》之“简易”思想不仅对中国哲学的本原论,格致论与美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学人的修身养性与价值选择有着直接的导向功能。中国学者一生有两件要事,一曰为学;二曰为道。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具体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层次与灵魂生活的质量。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有些类似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人生做减法”的说法。为道日减的过程就是使自己的内心免去世事俗尘的干扰,拥有一颗清心寡淡的道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