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你也敢信?看看后半句是什么吧

 百花A彩虹 2022-04-27

【《蝉解芦氏道》第 3 期文字版】

前两期文章,一些朋友评论,意思是“大道至简”,不用说得那么复杂,好像在故弄玄虚,而且好几个人都引用了同一句话作为证据,即通行本第70章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所以,这一期,就来破一破这些个偏见。

是的,老子是说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老子紧接着又说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对不对?

您引用经文不能只说一半啊,后半句为什么不说呢?

今天我们先讲一讲为什么“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到底难在哪里?然后再讲讲老子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其中的“潜台词”又是什么?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对的!

文章图片2

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们先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后边老子解释了,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怎么解释?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依据什么来的呢?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说,天下人因为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

如果说老子时代,人们还普遍处于无知状态,那今天人类已经拥有了发达的科学、掌握了海量的信息,而且全世界那么多聪明的头脑,都在研究《道德经》,为什么就是研究不明白呢?

大家深入思考一下,老子所说的无知,到底是哪个方面的无知?

文章图片3

如果您看过我前两篇文章,或许会猜到,老子说的“无知”,指的是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这颗心,确切地说,是不了解这颗心所生的“念头”。

心和念的关系,心是海,念是波。

念头,是出现在我们大脑里的画面、记忆、思想、情绪等等,据说一个念头的时长大概只有0.018秒,可以说是转瞬即逝。

当然,人类科学已经可以掌控更短的时间,这帮助我们把宇宙飞船送往太空,也帮助我们展开量子世界的研究,但当我们转向内在,却又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自己的念头实在是知之甚少。

《道德经》第14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全都在讲“念头”这个东西,要不然你以为他讲的是什么呢?

文章图片4

请您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一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背后,是不是都有一堆念头在掌控?正是这些念头造成了我们的烦恼,而控制住这些念头,就是烦恼的终结,所以古人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说法,而现代流行的“正念”“转念”,无非是要摆脱被念头掌控的“无明”状态,开启真正的智慧。

像老子、佛陀这样的得道者,可以做到“念念分明”,也可以做到“一念不生”,我们行吗?

别说能控制念头了,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都难上加难。

对于念头,我们是不是相当“无知”?

这就是“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而这种普遍的“无知”,也正是老子之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根本原因。

那么针对这种“无知”,《道德经》是怎么论述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这就涉及到我们对《道德经》本质的认识了。

通往真知的道路,首先方向不能错!

二、对《道德经》本质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道德经》属于哲学上讲的“认识论”,而不是“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的根本课题是: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而“认识论”侧重的课题是:人类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

我们先说“本体论”,本体论以科学(尤其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有一种乐观的说法是:科学越进步,我们就越接近世界的真相。

但是,“本体论”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即科学赖以存在的“因果律”,和哲学终极命题“第一因”(或“第一推动力”)之间,根本就无法并存。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包括牛顿在内的诸多科学巨人,仍然信仰上帝。因为只有一个结论,即“上帝发明了'因果律’”,才能化解这个基本矛盾。

《道德经》不探讨“本体论”的问题,老子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叫“自然”。

那些一看到《道德经》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类的话,就认为老子实际上已经洞悉宇宙起源真相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当然,这里边也包括曾经的我!

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归于“认识论”,但我们也要知道,它其实比传统的“认识论”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两者区别在哪呢?

打个比方,传统“认识论”的学者会这么问:人类是怎样通过不断发展的“理性”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而老子的问题则是:人类是怎样通过净化后的“本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是不是很不一样?简而言之,前者是外求,后者是内求。前者是“为学日益”,后者是“为道日损”,方法截然不同。

近代哲学大师伯特兰·罗素在他的名著《哲学简史》序言里说:

“我们必须把哲学和其他的沉思活动区别开来,哲学本身既不打算为我们解除烦恼,也不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

在罗列了哲学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后,罗素总结说:

“我们有必要了解过去时代的人们是怎么思考这些问题的……这将最终引导我们学会怎样生活,尽管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并不多。”

对比一下,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正是为了解除烦恼、更好地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吗?

老、庄、佛陀、禅宗,包括心学,都属于超越的“认识论”,所以很多地方可相互借鉴、互为印证。当然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以后再详细讨论。

文章图片7

这里我们只要知道一点,老子和佛陀一样,达到了“心”所能达到的认知极限。

《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什么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知道,孙悟空有个别称叫“心猿”,这个形象隐喻的是我们的心,而正如《金刚经》所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孙悟空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寓意就在这里。

而《道德经》第47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表达的也是这层意思。

以上所述,就是老子之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原因,通过“内观”,通过控制念头来把握我们的本心,这不是光靠伟大的头脑就能运用自如的,尼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毕生推崇《道德经》,可惜到最后也没能读懂。(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谈谈尼采和《道德经》。)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既然《道德经》这么难懂,为什么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呢?

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是事实!有人说这不前后矛盾吗?不矛盾!同样的话,你要看这话是对谁讲的?

对得道的人而言,老子的话,确实是“甚易知,甚易行”。

芦老师说过这样一番话:

“大道至简和故弄玄虚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未得道时,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得道以后,才感叹“道”竟然如此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都不好意思跟人说的地步。这中间只隔着一层纸,但这层纸难住了太多的人。”

这就好比一块糖果,你吃到嘴里了,自然知道什么味道。你还没有吃到,别人再怎么跟你讲,你再怎么研究,说到底你还是不知道。

文章图片9

还有第二个原因,跟《道德经》的写作目的有关。

除了少数以丹道解经的朋友外,大家研究《道德经》有个共识,就是《道德经》是为教育统治者而写的。

所以我们在读每一章的时候,都要假想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老子讲道的时候,有一个侯王或太子就坐在边上听着。

可想而知,老子讲的内容,一定是极具目的性、诱导性的。

“我说的这些不难,所以各位好好修吧!”

这就是老子的“潜台词”。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句话,其实是在诱导侯王修道,然后无为而治,实现人人“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理想国。

《道德经》直指本源,一旦参破,立刻超凡入圣,但自古曲高和寡,真正能理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老子最后说“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文章图片10

总结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了,《道德经》为什么难于理解,难于把握,就在于看清念头、控制念头这个事,实在是难于理解和把握。

上期我也讲了,老子用了一个字来代表“念头”,今天我告诉大家,这个字就是“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名”,以前我们都只关注“道”了,却没有深入思考这个“名”,只把它当“概念”、“名称”来理解了,这就太浅陋了。

“名”就是念头,就是老子的道上跑的东西。大家联系第32章讲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先自己深入思考一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11

我们下期就讲讲《道德经》里这个极为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名”。

全面解读“芦氏道”,带给您一个不一样的《道德经》,咱们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