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矣,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注释】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4)。是以圣人被褐(5)而怀玉(6)。
(1)言有宗:言论有宗旨。
(2)君:主,意即根本、根据。
(3)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无知,有两解:一说指人们无知、不了解自己,一说指自己淳朴无知。今从前解。正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因此才不了解我。老子所提倡的虚静、柔和、慈俭、不争等思想,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本是最易理解、最易实行的,但人们由于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名、利所诱惑,自然淳朴的本性渐趋湮没,对这些最根本、最浅显的道理反而不能理解,故老子感叹"知者希"。
(4)则我者贵:则,法则,这里作动词用,意即取法,以?
.为准则;贵,难得,可贵。则我者贵:以我(的主张)为准则的难得。
(5)被褐:被,同"披",穿在身上;褐(he),粗布衣服,穷苦人所穿。
(6)怀玉:怀,动词,怀揣的意思。玉,美玉,这里指精神上的宝物。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我的理论极易理解,也极易实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就像臣必须侍奉君一样,我的见解也是有源头的。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由于不了解我的知识。真正认识我这一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圣人的外表是极寻常的,其实他们的大脑中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人能知晓,没有人能实行。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正由于人们无知,因此他们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稀少,以我(的主张)为准则的人难得遇到。因此,有“道”的圣人(的不被了解,恰似)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内揣着美玉(的人一样)。
【古文正解】
道无所有,行无所为,修无所益,成无所得。
故,知之易,莫易乎道;行之简,莫简乎自然。大修若乎无益,大成若乎无得。言之所宗,非宗乎道邪?而恒无物;事之所君,非君乎道邪?而恒无名。大道者,万物也;万物者,大道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今文正解】
大道没有形质,行道没有作为,修道没有增益,成道没有获得。
所以,求知的容易,莫容易于知晓大道;行为的简易,莫简易于任物自然。修行最大却好像没有增益,修成最大却好像没有获得。言论的宗旨,难道不是宗法于大道吗?而大道总是没有物态;行事的主导,难道不是主宰于大道吗?而大道总是没有名号。大道,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大道。而大道却又好像独立而不更改,却又好像周行而不歇殆。
【订正与辨析】
“言有宗,事有君”乃比喻表达法。
“宗”含义不是“祖宗”,而是“宗旨,宗法所在”。此处“言有宗”即“(作者)言论观点的宗法宗旨所在”。
“君”的含义不是“君主”,而是“主宰,主导依据”。此处“事有君”即“做事情应当的主宰主导依据”。
【引语】
本章流露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的情绪。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看来,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实现。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国方案,都必须适应统治阶层的的利益,否则,他们是不会采纳,不会去实行的。于是,老子就有了这一篇感慨之论。本章是专对掌权者而言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文中的“我”、“吾”等词,可谓之“道”的人格化。
【评析】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学说,例如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张。在社会生活当中应当是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易于被人们所实行。然而,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违背了无为的原则。老子试图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探索,对于万事万物作出根本的认识和注解,他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了深奥的道理,正如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们理解,更不被人们实行,因而他感叹道:“知我者希”。对此,任继愈先生说:“他自以为很高明,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其实他唱出的是没落阶级的挽歌。并不是人们不了解他。而是历史抛弃了他。”(《老子新译》)张松如先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历史却并没有冷落了他。单说先秦时期吧:相传春秋时的叔向、墨翟,战国时的魏武侯、颜触,都曾称引过他的话;庄子则颂扬他'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人又继承了老子而发展为黄老学派;至于韩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一度居于统治地位。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实突出道家,而司马迁《史记》并特为立传。演至东汉,甚至神化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总不能说是'历史抛弃了他’吧。”(《老子校读》第385-386页)我们感到任、张二位先生在对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怎样才算是被历史抛弃了的问题。任继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人们理解和采纳,因而感到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颇有怀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没有被时代所选取。张松如先生则是从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历史所抛弃的问题。所以,任、张二先生的标准不同,观点上就有了差异。在历史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况,怀才不遇、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君子们,往往被后世的人们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的认识是,老子被他所处的时代抛弃了,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们认可,他的思想学说、他的政治主张,有些被统治者接受了、实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为道教之经典。
【补充:微观认识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措施也非常容易施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施行。
这句话是说,大道至深至奥,却又简明易行。“甚易知,甚易行”,是对明道之人而言;“莫能知,莫能行”,是对不明道之人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所遵循的认识路线。世人强调宏观认识论,老子强调微观认识论。世人执着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老子则执着于对自我的认识。大道隐藏于自身,只有求之于内,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关于道的学说,是老子毕生实践,独立思考的成果,这一成果很难为世人理解和接受。正因为老子考虑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以为世人留下了不朽名著《道德经》以及功夫传人,使大道之学经久不衰,并且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
言有宗,事有君。
宗:世界的本原。言有宗是老子的本体论。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受世界观支配的,一切言论必须以世界的本原为宗旨。君:自然规律。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接受自然规律的主宰。就自我而言,朴是自我之君,是通过自我修身实践创造出的真我,也是自然规律的化身。创造出真我,也就完成了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向真我的过渡,从而,真我为君,自我为臣。
一切言论要有它的本原,一切行动要服从客观规律。这是老子的自然观。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真我,不同于自我之“吾”。我知:用真我来认知世界。知我:明心见性,认识真我。自我之知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是肤浅的、主观片面的;真我之知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深刻的、客观全面的。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人们没有真知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不能以真我来认知世界,认识真我的人很少,能够效法真我亦即用真我来规范自我的人最可贵。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不执着于表面现象而贵在拥有真我。
被褐怀玉:身上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说明圣人关注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内在实质。
本章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通过自我、真我之辩,说明自我认识是肤浅的,不足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只有创造真我,认识内在之道,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