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龙乡】水洗《澶渊之盟》之三:寻找“澶渊”

 文化龙乡 2020-11-04

      ☀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出品 
必是精品 

1

文化龙乡

文化龙乡

历史溯源

一一澶渊是因为《澶渊之盟》而为更多世人所熟知,又因为澶渊的历史悠久而成为濮阳的专享地标。但是“澶渊”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却一直没能确定它的坐标。

典籍记载

一一澶渊的位置在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开州西南,一说是在顿丘废县西南。我们下面看古籍中澶渊、澶水都是怎么记载的。

一一明嘉靖《开州志》:澶渊,在州之南,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是也。

一一清嘉庆《开州志》:澶水,在州西南,一曰繁泉,一名浮水,今名澶州陂。

一一《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渊。杜预注: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汙。

一一《水经注》:浮水故渎,上承大河於顿丘县而北出,东迳繁阳故城南,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盟於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又东绝大河故渎,又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县入东武阳县入河。

一一《水经注图》:繁阳,繁水,张宴之繁渊也,在旧河水之阳,非别有繁水也。

《水经注图》附图

一一《元丰九域志》:临河,州西六十里。二乡,土楼一镇,有黄河、永济渠、澶渊。

一一《文献通考》:临河,隋县。有旄邱、淇水、永济渠、澶渊。

一一《读史方舆纪要》: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顿丘,取澶渊以名。

一一《宋史》:淳化四年,河决澶渊,陷北城,再命知州事。

一一《宋史》:熙宁十年七月,河决曹村下埽,澶渊绝流,河南徙,又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凡坏郡县四十五,官亭、民舍数万,田三十万顷。

一一宋·孙洙《澶州灵津庙碑》文:壬申,澶渊以河绝流,闻河既尽徙而南,广深莫测,坼岸东汇于梁山。

一一《宋史》:元丰四年四月,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

一一《太平寰宇记》:澶渊在临河县东南十七里,在黎州东北八十里。宋临河在今开州西六十里。故黎州治黎阳县。又云:废澶渊县在临河县东四十里。隋开皇十六年,割临河、内黄、顿丘三县置澶渊县,南临澶渊。

一一《明史》:於是设渠以疏之,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至濮阳泺,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寿张之沙河,又八里至东、西影塘,又十有五里至白岭湾,又三里至李鞬,凡五十里。由李鞬而上二十里至竹口莲花池,又三十里至大潴潭,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凡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筑九堰以御河流旁出者,长各万丈,实之石而键以铁。六年七月,功成,赐渠名广济。

一一《十三州志》:澶水,即浮水,在顿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

一一《大明一统志》:澶水,在顿丘废县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谓之繁泉。晋代杜预曰: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汙,又近戚田。清代態会贞云:澶渊,顿丘县南,繁汙地。

一一《大明一统志》:澶水,在顿丘废县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谓之繁泉。

一一《大明一统志》:废澶渊县,在临河废县东四十里。隋割临河、顿丘、内黄三县地置,唐初改为澶水,贞观中废入临河。

一一《大清一统志》:澶水,在开州西南,大河分流也。一名繁水,一名浮水。

一一《天下一统志》:澶水在顿丘废县西南,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谓之繁泉。

一一《括地志》:戚城在澶水县东三十里。

位置初探

一一首先从澶渊的形成说起。所谓“渊”者,就是水比较深的湖泊。能够形成这种湖泊在没有人为挖掘的情况下,只能是因为大水冲蚀而成,在濮阳境内有这种水势能力的只能是黄河,而澶渊之名初见史册是鲁襄公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53年,又恰恰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濮阳境内以后。澶渊历经多年而不干涸,那也要归功于河水的不断注入补充,这就说明澶渊就在古黄河旁边。

一一由以上古代典籍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澶渊的位置确定需要先确定几个地点,那就是戚城、顿丘废县、开州城、曹村、小吴埽、御河、临河县等。戚城,我们知道现在就是濮阳市戚城。顿丘废县在今清丰县西南8公里固城一带。开州城就是现在的濮阳老城。曹村是高新区凌平村一带。小吴埽在濮阳市西。御河在宋元时期专指卫河,在清丰西北。临河县在浚县东北。

位于濮阳五星乡高城的卫国都城遗址

一一如果澶渊在开州西南,按黄河当时的位置也有可能,但按后来的记载却有些矛盾。鲁襄公二十六年,诸侯会于澶渊以讨卫,就是会盟的目的是讨伐卫国,那卫国国都在哪儿?我们现在通过考古都知道了,是在濮阳县五星乡高城,这就是说会盟地点离卫国国都很近,这种会盟卫国会无动于衷?显然就自身安全风险而言各国诸侯也不会选择这里。说在濮阳市区西部,也就是顿丘废县西南,这里处于戚城西边戚田的范围,而当时会盟的目的其实也是应戚城的主人孙林父之邀来替他出气的,也就是选择这里也正是孙林父的势力范围,安全自然不必说,而后来的结果是让孙林父又得到了河西懿氏六十邑。

一一我们知道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割临河、内黄、顿丘三县,置澶渊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名澶水县,更属澶州。

一一而在《元丰九域志》、《文献通考》的“临河”条目中,均注明临河县内有澶渊。《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为澶渊在临河县东南十七里,在黎州东北八十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如下记载: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顿丘,取澶渊以名。

一一从与澶渊有关的水文记载也能反映它的大致位置。据《宋史》: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河决澶渊,陷北城,再命知州事。这里就说明澶渊在当时的黄河北岸,要不河决澶渊,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南城,而陷北城就说明只有北城遭遇洪水。在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决曹村,大河南徙,从而造成了澶渊绝流,这在《宋史》和孙洙作的《澶州灵津庙碑》碑文中都有记载,说明澶渊的位置偏北。到了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四月,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小吴埽在哪儿?就在濮阳市区西边。御河在哪儿?就是清丰西北的卫河,自澶注入,也说明它在二者的中间位置。到了明朝徐有贞治河,修广济渠,从范县张秋一路向西直至御河,后段通过澶渊贯通黄河、沁河。从这广济渠的路线也能说明澶渊的大致位置。

一一澶渊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儿呢?在考古专家们没有作出论断之前,我们就用王培勤老师在《澶渊考》一文中记录的亲身经历来点题说明。

一一1995年初夏,余骑车去皇甫、马辛庄、白条河五分场等处实地勘察,边走、边看、边访问。马辛庄北1公里,有一洼地,约十余亩,低于平地不足1米,古时紧临黄河西岸,不似澶渊。行至内黄至中召公路上,西望树梢与地平,询问老者,幼时常到那里洗澡。行至低处,如在坑中,少憩,在树上标记“澶渊”二字。又南至白条河五分场,势更低,其东二百步,弧堰断堤尚存,高丈余,宽丈余。站堤上,北是一川洼坡,似古浮水;遥望西南,苍烟茫茫,宛如波湖荡漾,系澶渊无疑。1969年至1975年,余在白条河分管知青工作,那时这里称知青一场,常到此处。该地沙丘起伏,串洼纵横,雨季水深齐腰,三五人柱杖牽手而行,疑为古澶渊,今查果然。

一一此处东至戚城(濮阳市)15公里,西至临河村(废临河县)15公里,西南至濮阳17.5公里,北至内黄30公里。在今内黄县闫庄、李家庄西,北堤、乔小吴东北,小柴村东南,双村西南,白条河四分场东南、三分场(原五分场)东,属濮阳市白条河农工商联合企业第五分场。

结束语

一一历史长河浩渺无界,澶渊的具体位置或许无足轻重,但它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已经为濮阳烙上一个深深的印记,成为很长一段历史上濮阳的代名词,以至于王崇庆、董汉儒等开州名臣在自己的著述中也郑重地写上了吾是澶渊人。

植根濮阳文化,学文化、聊文化、品文化。 

深耕龙乡故事,看故事、听故事、写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