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英苗:诸葛亮庙会琐忆

 故乡万荣 2020-11-04

 

周英苗,1966年生,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南周村人,就职于山西省某企业单位。业余时间,喜欢烹饪。偶读闲书,常逛网刊。回忆过往,记录情怀。生活虽平凡,知足自多彩。

最近赏读了几位老师关于诸葛亮的美文,在敬佩他们对诸葛亮文化探究挖掘的同时,也对关于诸葛亮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翻看日历,知道离诸葛亮庙会也就半个月了,老家赶诸葛亮庙会的风俗习惯和乡土文化萦绕心头,特别是身在太原的我,不能在诸葛亮庙会时,到已故的亲人坟前,焚香磕头送纸钱,心酸内疚得潸然泪下。

诸葛亮庙会,也就是天兴庙会。天兴,是一个村名,是妈妈娘家的村名。姥姥虽然在妈妈六岁时去世,但我有一个爱我妈如女儿,疼爱我们姊妹的好舅妈,这也使我小时候常住舅舅家成了可能。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诸葛亮的故事,可能年纪太小,也可能少了些兴趣,记的不是很多,但对一些说法还有印象。姥爷年轻的时候,每当诸葛亮庙会前,姥爷辈及姥爷的先辈们,都会在庙前搭棚,燃香接神、接故人回家赶庙会。戏班子唱戏,也要先经过诸葛亮庙前,完成接戏仪式后,戏箱才能开箱,演职人员也才可以上台演唱。平时人们常会到庙里抽签问卦,烧香求保佑,灵应地很呢!隐约记得有外地讲究的人,赶会来到天兴村,会先到庙里烧香。还记得大庙附近有个nue nue庙,庙会前,北程村、南周村、天兴村、蔡高村的人,会抬出nue nue的塑像,在他们村游走一番。妈妈小时候,赶会场地在舅舅家的东北方,也就是去蔡村的方向,戏台有两个,经常是两班戏对着唱,非常热闹。但在我的记忆中,戏台只有一个,也就是现在的地方,赶会场地在舅舅家的东南方向。

我记忆中,诸葛亮庙会每年有两次,一次是二月二十一开始,连续三天,另一次是十月初一开始,也是三天。庙会的前一天下午,周围村民都会带上纸钱和用纸折叠的衣服,到已故亲人的坟头去烧,用我们老家话说:十月一了,天lia啦(天冷啦),送些过冬衣服,送些票dei(纸币),你们有钱了,也能到会上再置办一些过冬的东西。二月二十一日,天气暖和了,送些钱,再到会上吃些零嘴。

那个年代,庙会的前一天晚上,剧团就开始扎戏,接着两三个白天、晚上连续唱戏。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父老乡亲们都去外出打工了,赶庙会的人不多了,村里也不多叫戏到台子上演唱了。有一年清明节回老家上坟,正赶上二月天兴庙会,主要是想见见舅妈,驱车前往,看见摊位零零散散,上庙会的人,也稀稀落落。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购物吃美食方便快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戏台唱戏也没有多少兴趣,但每每想起小时候赶庙会,还是有一种亲切感。赶庙会,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最美期盼,也是现如今对那个时代——亲人之间互动的淳朴情感的感恩和怀念。

那些年月,人们普遍不富裕,但人们对赶诸葛亮庙会是有仪式感的,尊老爱幼是一种风尚。到了那一天,人们都穿上行门户的新衣服赶会,年轻人拉着坐有老人和娃娃的小平车,从四面八方赶往天兴村的路上。步行的人们结伴同行,虽然一路上没有欢歌,但充满了笑语,能感受到人们的惬意畅快。娃娃们兴奋,一路上嬉闹,比现在的孩子们幸福指数高。我不知道别的地方上庙会怎么样,我们村和邻村的人,只要身体可以,稍门挂锁,全家出动,都去上庙会。记得我在北程村上初中时,学校还因诸葛亮庙会放假呢。

那时的戏台下,基本上没有什么摊位,都是看戏的观众。庙会的前几天,舅舅和村民一样,就在戏台下挖坑栽桩,给亲戚们占好看戏的位子。那时家里穷,凳子、椅子没有几个,只好用木板或者两三根椽绑成平面固定在桩子上,供亲友们坐着看戏。在当时,椽和木板也是家里值钱的物件,晚上戏散了,舅舅会解开板子和椽子,扛回家里来。白天,板子和椽子固定在那里,戏没有开演,表姐、表弟还有我们会在那里看护着。戏台下观众挤得满满的,有坐的,有站的,还有的坐在戏台周围的土墙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那时节,文化生活单调,看戏是乡亲们的精神食粮。虽然是在寥天地站着、挤着看戏,但对村民来说,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不觉得累,时不时还会听到台下观众叫好拍手的互动声。我白天挤在庙会上,看看稀奇物,来回穿行在卖吃食摊位的巷道,养养眼,闻闻香,过一过馋嘴。晚上就坐在戏台下,虽然听不明白戏词,但身在其中,就是一种幸福,经常是在锣鼓家伙的伴奏声,在或器宇轩昂或缠绵哀婉的唱腔声中,被亲人搂着进入梦乡。

那时庙会的场面好大,具体占地多少亩,我没有数字概念,反正是摊位巷道十多个,每个巷道长长的,用老家话说:有一畛dei那么chuo(长的意思)。经营品种也是当时人们所需要的,有布匹、成衣、凉鞋雨鞋,也有许多的日用品,诸如:洋碱(肥皂)、胰子(香皂)、香滋油(抹脸油)、梳子,海螺油(抹手油)、碱面、洗衣粉、草帽、梭子、she (织布用)、铁杵,竹筒(结棉子用),筒 cha(浆洗过的线,通过这个物件,绕在竹筒上,筒cha的cha,是车的意思),纺棉花的tie(引线用),da线dei cha(把纺在穗子上的线,绕成直径二尺左右的线圈的物件),染布料的各色颜料,针头线脑,huo  quo(放针头线脑东西,类似编簸箕材料的东西编织而成,上口如洗脸盆那么大,底部如锅底,深度比洗脸盆浅),高粱穗子绑的大小笤帚,簸箕等等。文化用品有:大小本本、铅笔、钢笔、油笔、毛笔、墨水、墨汁、乒乓球、石板、石笔,少量的娃娃玩的气球、充气玩具、纸张、明星画报等等。厨具有:菜刀、筷子、铲子、勺子、水瓮、擦子、锅碗瓢盆、大桶小桶、坛坛罐罐等等。农具方面有:粗细铁丝、铁die得(大钉子)、洋die得(小钉子)、扁担、小平车用的零件,镢头、锄头、铁杈、木杈、木锨、铁锨、粪耙、竹耙耙、铁耙耙、撇沉(粗粗的绳子)、麻绳、leng leng(小篮子)、大小蒫、揽蒫、竹子做的大扫帚,割麦镰、割草镰、牛钩脑,犁耧耙耱等等。我记得卖以上这些东西的摊位,都是公家单位,每个摊位对着巷道的门面顶上,还挂着一条粘有用纸或白布写有他们单位名称字的红平绒布做的横幅。小吃摊有:麻花、粽子、晋糕、橙沙糕(豌豆面做的,加有柿饼条),热油糕、热锅子、炒凉粉、油酥火烧、凉粉饸饹、鸡蛋醪糟,粗粗的草轱辘上,插满一串串的山楂果,吹成各种动物的糖人等等。牲畜交易市场上有牛马驴、猪羊鸡等各种牲畜。

赶庙会的不一定是为买东西而赶会,年龄大大小小,个头高高矮矮,拥挤在各个摊位的巷道人流中,在挤挤挨挨中,似乎就是一种快乐。那时人们赶庙会的拥挤场面,真如现在假期人们拥挤在景点那么壮观。据我所知,离天兴村百八十里的人也会前来赶庙会,我记得有荣河人来,将自行车放在舅舅家,那时的自行车不是平均每家有一辆,但那几天,赶庙会亲友的自行车挤满了舅舅家的院子、槽伙、正厦底子(上房地基)。舅舅、舅妈因为迎来送往,特别是舅妈招呼亲友吃饭,不能像别人一样去庙会上转悠,更没有时间坐在戏台下看戏,真是辛苦他们了。

记得那时的天兴庙会上,有很多我熟悉的天兴村民,或维持秩序,或收摊位费,或坐在戏园门口收戏票。剧团工作人员,晚上唱完戏,会散居在不同的村民家歇息(每次逢会,我舅舅家总会腾出一个房间供他们休息)。那时的剧团人,好像都没有什么架子,和村民相处很好,娃娃的我和舅舅村人惯熟,和小伙伴常常相跟着串门,他们也会和我们玩乐。

赶庙会,好像是家里过事一般,舅舅、舅妈很重视。舅舅提前接他的长辈亲戚住在家里,舅妈和妈妈提前蒸好多馍馍,蒸好几篦子西芹粉条肉拌菜,做好几盆凉粉,等到庙会的正日子,再压好多饸饹,做几样凉拌菜,迎接招待赶庙会的亲友们。当然,也有一些亲友,看完戏,取自行车时,或是油糕,或是麻花,或是油酥火烧等小吃送给舅妈,舅妈爱我们,从不藏着掖着,会拿出来让我们孩子吃。我还记得,舅舅也带过我去庙会上吃热锅子。说实话,那几天真比过年吃的好。我除了吃舅舅家好吃的,还会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买的别的好吃的。

天兴村不是我村,但有爱我护我的舅舅、舅妈,小时候不管是过年长住舅家,还是诸葛亮庙会时在舅家停,舅妈温情的呵护关爱,给我吃过好多好吃的(可能现在看来很一般),每每想起,都会感动得哽咽泪涌。虽然有三十多年没有上过诸葛亮庙会了,但每每到了这个日子,上天似乎都会提醒我追忆怀念亲人。我怀念诸葛庙会,怀念我的舅舅、舅妈,感恩他们对我的关爱。

 2020年10月31日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