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通过数据解读仿制对象RLD与RS的区别

 药智网 2020-11-04

如果您喜欢药智网推送的这篇文章

欢迎点赞和转发哦~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起步之时,大家对RLD(参比制剂)也知之甚少,随着不断的研究学习(特别是药学人员特有的周末学习培训,哈),大家终于对RLD有了深入了解。不想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2017年1月,美国FDA在原RLD的基础上引入了RS概念,并重新区分了RLD(Reference Listed Drug)与RS(Reference Standard)的使用。让不少老司机也蒙圈了。

在FDA发布“Referencing Approved Drug Products in ANDA Submissions”(ANDA申报的参照药品)的新指南草案中,RLD是指“作为ANDA申报中参照的FDA指定的已批准药物”;RS是指为“寻求ANDA的批准必须在所需的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使用的对照药品”。

有一些文章进行了翻译和解读, 但不少读者仍不能准确把握RLD与RS的关系,今天试着用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

翠花,上酸菜!哦,错了,上数据!

利用药智FDA橙皮书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检索统计如下:

对于NDA(新药):

1.NDA中不是RLD的有3911信息(一个申请号有多个规格则为多条信息),是RLD的药品有 5358条。

2.在RLD药品中是RS的有2799条,不是RS的有2559 条信息,平分秋色。但没有仅为RS但不是RLD的情况出现。

可以理解为:是NDA(新药)不一定是RLD,是RLD不一定是RS。所以不要贸然见着NDA就去参比仿制,即便是RLD也不能轻易下手。

3.为何是RLD却不是PS呢?

已终止上市产品中是RLD的有1023条信息,而且全都不是RS,这部分解释了为何一些产品是RLD而不是RS(终止上市后不具有可及性,不再是RS,但仍保留RLD身份)。

那还有一部分原因呢?经比较发现: 全部RLD(5358条)中一个申请号有多条信息(一个品种多个规格),而既是RLD药品又是RS的有2799条中,一个申请号一般只有一条信息(一个品种一个规格)。

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申请号是RLD,则所有规格都是RLD,但通常只有一个规格是RS。以下图为例,同一商品名5个规格有5个RLD,但只有一个RS。

图片来源:药智FDA橙皮书数据库

以上图为例,只有60mg是RS,假如国内厂家的规格是30mg,应该与谁做生物等效?笔者倾向于与60mg的作生物等效,只有这样才体现RS的价值,更符合RS与RLD的定义。不过如果是50mg的又和谁比呢?与60mg并非倍数关系,如何比倒是个问题。欢迎探讨。

对于ANDA(仿制药):

标记为RS有979条信息,标记为RLD为0。这表明RLD只是NDA(新药)的殊荣,与ANDA无关,也可以理解为RLD是按新药申请的参比制剂。

而ANDA(仿制药)中的RS是指已与原研药进行了生物学等效性参比药物。

个别情况下,同一个药物既有新药作为RLD和RS,又有仿制药作为RS。如恒瑞今年初申报的多西他赛仿制药成为和其他新药一样成为RS(一些报道中写为“参比制剂”则属于错误)。

已终止上市的产品可以为RLD但没有一条为RS。

从这一点来讲:RS强调的是可及性,让仿制厂家在做生物等效时有药品可对照;而RLD更强调出身,因为曾经做过系统的临床试验验证,生物等效对比对像可以是RS,但桥接的临床疗效是RLD,所以包括说明书等药学内容应与RLD基本一致。

这样,既保证了仿制药和原研产品各方面的一致性,又保证了对照药物的可及性。

各位现在可清楚了我们做BE应该买RLD还是RS?

因此建议在我国准备建设中的橙皮书引进RLD与RS的理念,翻译时约定俗成把RLD翻译为“参比制剂”(作为疗效桥接的目标),RS翻译为“对照药品”(作为生物等效的对照药品),比按字面翻译的“参比标准”也许便于理解。

您认为将“RS” (Reference Standard)翻译成什么更恰当?哪种更有利于区分和理解“RLD”与“RS”?我们会将意见转达给相关部门:

1. 对照药品

2. 参比标准

3. 等效性参比药

4. 其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