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琅拜见康熙皇帝,介绍了家中七个儿子,为何唯独不提二儿子?

 看来是建安费 2020-11-04

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清史稿·列传·卷四十七》

这是《清史稿》中对靖海侯施琅的评价。  

施琅

施琅同郑成功之间有杀父之仇,因此投靠了清朝,为康熙皇帝效力。在施琅取得对郑成功水军的大捷后,镇守我国宝岛,守卫我国宝岛。康熙皇帝将施琅封为靖海侯,对他很是器重,常常封赏宝物给他。

一次,施琅回京述职,面见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询问施琅:“家中有几子?现在都在干什么呢?”施琅老实回答:“家中有八子,他们在勤奋读书,以后好为国效力。”康熙皇帝又让施琅,详细介绍一下他的儿子们,准备授予他们官职。

施琅在介绍过程中,刻意跳过了二儿子,康熙皇帝也没有听出漏了一人,只是连连称赞施琅有福。这个漏掉的儿子,最终还是进入康熙皇帝的视野,并成为施琅诸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

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八年,一封弹劾奏折放到了康熙皇帝面前。奏折中弹劾的官员名叫施世纶,监管着沙船,因为延误到达京口的时间,而被官员弹劾。这本是一个小案子,总督傅腊塔却亲自上书求情,说施世纶是个清官,臣一定要保举他。

康熙一看总督都求情了,命令吏部把官员的介绍,送到了皇宫中。康熙皇帝仔细一看,这个施世纶正是功臣施琅的二儿子,只是自己好像没有听到施琅谈及。康熙皇帝把傅腊塔召来,让傅腊塔介绍一下施世纶,傅腊塔滔滔不绝,列举了施世纶的为官政绩。

从这时开始,施世纶正式进入康熙皇帝的视野,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当初施琅不介绍二儿子,就是怕康熙皇帝,因为自己的功劳,升迁自己的二儿子。施琅知道二儿子施世纶,一定会青出于蓝,还有可能建立比自己更大的功业。

施世纶

事实证明施琅的眼光没有错,施世纶果然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后来比父亲的声望还要高。在中国古代有三个青天大老爷,分别是唐朝名臣狄仁杰、北宋名臣包拯、清朝名臣施世纶。因为他们破案太多,民间称他们为青天大老爷,他们处理的案件也被收录下来,分别称为“狄公案”、“包公案”、“施公案”。

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的职务空缺,朝堂众臣皆推举施世纶赴任。康熙皇帝对于施世纶也很器重,知道他一心为民请命,为老百姓伸冤。康熙皇帝评价施世纶:

“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

为了避免引起百姓,同诸生的矛盾,康熙皇帝任命施世纶去管理钱粮。施世纶被任命为湖南布政使,负责湖南的钱粮,但是依旧替百姓打抱不平。他虽然没有审案的权限,但是见到百姓有不平之事,还是升堂问案,替百姓做主。

施世纶升堂问案

康熙皇帝知道他的性格,虽然施世纶屡次越权,康熙皇帝都没有怪罪他。施世纶担任了湖南布政使,去到湖南任上,就废除了多余的赋税,百姓立碑称颂他。康熙皇帝看到施世纶的政绩,想要调他入京,升迁他的官职。

而当地百姓跪在地上,挽留施世纶,不肯让施世纶离开。康熙皇帝看到民意难违,只得让施世纶继续留在湖南和江苏两地,当父母官。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施世纶进入清朝统治中枢,担任太仆寺卿。同年三月,施世纶被升为顺天府府尹,查清了各类冤假错案。

顺天府尹是京师的父母官,施世纶上任后,开始改善京城的面貌。当时步兵统领托合齐,正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每次出门都有许多护卫。有一次施世纶同他碰到,施世纶拱手在路旁等候,托合齐感到诧异。

施世纶改善京城面貌

他连忙下轿询问施世纶:“你我官职相等,为何如此谦卑的迎接我呢?”施世纶回答:

“国制,诸王始具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拱立以俟,不意为汝也!”

托合齐连连谢罪,从此再也不敢耀武扬威了。施世纶虽然位高权重,依旧喜爱乔装打扮,带着一个仆人,去到百姓中去。他明白只有深入到百姓之中,才能了解真正的民声,了解百姓们的冤屈。施世纶一生破获过许多案件,还被冤者清白,将不法之徒收狱问斩。

施世纶乔装打扮

康熙五十九年,陕西爆发旱灾,饿殍千里。康熙皇帝任命施世纶,去往陕西,协助陕西总督鄂海,处置灾情。施世纶在去往陕西的途中,考察了河南到陕西的漕运,他见到这段黄河上,有险滩不利于漕粮运输,因此施世纶提议:

“但运穀二十万,止得米十万。请令河南以二穀易一米,则运价可省其半。若虑米难久贮,请照例出陈易新。”

这一建议,降低了河南到陕西的漕粮损失,河南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陕西,解决了陕西旱灾的粮食短缺问题。康熙六十一年,施世纶因病请求辞官回乡,康熙皇帝下旨挽留。施世纶最终选择留下,同年病逝于淮安任上,享年六十四岁。

更多精彩:原神风龙废墟进去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