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众心理咨询中心】如何好好地聊天(2):因为不知道,所以好奇

 怀众心理 2020-11-05

观心阁黄昏

【题记】可口可乐的第一口冰爽;刚出炉面包的扑面暖香;他人的一个适时拥抱;清晨开窗的那一缕凉风……都能激荡出我们的幸福感,哪怕这个幸福感很小很小。但,激荡的幸福感却可以蔓延。和别人好好聊天,能在人际互动中激荡起幸福感,很美妙。

有一次和高中同学聊心理学,因为自己喜欢,且学习了好些年,所以介绍起来可是激情澎湃热情洋溢。等到我介绍好了,换我的同学介绍他的金融业务。我立马无限好奇地问他各种知识。在一旁观察的另一个同学笑坏了,说:你这两个状态真是天差地别啊!前一刻还那么自信满满博学的样子,这一刻就立马像个无知的小孩了。

我说是啊,在金融知识方面,我真是一个完全不知道的门外汉。因为不知道,所以真的很好奇呀!

同学看我好奇的样子,倒也热情地跟我介绍了许多。那天的见面,双方都觉得收获很大,也都有一股从内心深处冒出来的满足感。

另有一次,一好友从外地旅游回来。兴致勃勃地跟我聊:“你知道稻城亚丁有多美吗?”因我去年也去过,忙不迭地点头说:“知道知道!”然后顾自扒拉扒拉地说了一大堆。讲完看到朋友的表情从兴致勃勃到悻悻,本来还纳闷怎么一下子变化这么大。后来才惊觉其实她是很想跟我分享她的旅途见闻,却被我密不透风的“早已知道”生生地泼了一大盆冷水。

对比这两个状态,再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和别人聊天的状态,就会知道怎么做更能促进双方的沟通了。

是的,今天就来说说另一种好好聊天的方法,或者是状态:因为“不知道”而表现出来的好奇。

好奇让我们忘记评判,

打开深入沟通的大门


我个人认为这种状态相较于上一篇所说的“不丢不顶”这个技术,会更难做到一些。因为,要我们承认自己不知道,本来就很难。要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无知”状态,更难。

为什么承认自己不知道很难呢?因为这会从深处直接威胁到我们存在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多一点点的觉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更经常会为了突显自己而拼命地表现“我能!”“我知道!”“我可以!”

但要好好聊天,“不知道”确实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会好奇地去询问,去了解。而这种好奇,会让对方打开一个沟通的闸门,非常愿意和我们聊下去。

好奇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眼睛渴望地看着对方,身体不由自主地倾向对方,就好像在他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宝藏。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我们渴望知道的知识或者答案上,就会完全无暇去顾及自己内心的噪音,不会一直忙着去评判对方的话。

关于这一点,辛思洁老师在欧文亚隆的团体训练课上做的特别多。她对每一个人单纯的好奇让我们惊叹。我们问她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如何只表现自己的好奇,却对每一位成员的行为都没有一丝评判的。

她说:团体带领者要训练自己带着窥阴癖般的好奇心去了解团体的每一位成员。当承认自己不知道,不了解所有的人,那么,就自然会对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生命发出的声音和行为充满好奇,自然想要去了解他们背后是什么起心动念。当只想懂得,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评判了。

而没有评判的沟通,是质量最好的沟通。只要没有对错评判,双方的沟通就可以不断深入,产生很强的连接。

——老师,昨天下午下课的时候我还觉得你真的好温暖。今天早上上完课,我对你很失望。

——听你这么说,我很想知道,我昨天做了什么让你觉得很温暖;今天我又做了什么让你对我很失望呢?

——老师,我觉得你做错了。我希望你向大家道歉,但也有点担心会伤害到你。

——先请你相信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我也很想听你就这个部分多说说.你现在心里正在想的可以多告诉我一些吗?

攻击的背后,是期待。老师不去评判攻击的对错,只对团体成员为何这样反应充满好奇,借此深入去探索成员背后的期待是什么。这两次的好奇,都让成员有了很大的突破。

外在“不知道”的背后,

是更强大的内在

每个人在辛老师这里都感受到深深地被关注和被懂得。虽然她带领了这么多团体,面对了这么多的个体,但是,她还是可以保持对每一个个体单纯的好奇心。这背后,是怎样的心态呢?

王敬伟老师也是如此。他之前说过,有一段时间他在修炼“不知道”。他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需要装着会知道。允许和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才能把自己真正交托出去,让更高的智慧进来。这也是所谓的臣服。”

是的。外在“不知道”的背后,是更强大的内在。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是内心的一份笃定和坦然。是不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没有价值而不喜欢自己,抛弃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你和一个人聊天:

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是……”

你就会像一口气卡在喉咙一样,出不来也下不去;而对方如此强烈又快速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知道”,其实是在用力地证明自己,想告诉别人:“我懂!”“我行!”“我可以!”归根结底,心底里有一份心虚。

而在聊天中,当对方总是保持一份好奇,你也会变得超级有智慧,妙语连珠,源源不断,并且能量畅通无阻。不仅仅他收获了一些他想要知道的,你也在这种沟通中得到了很大的被认同感,不由自主地想要和这个人有更多的接触。

就算知道,

也可以为好奇留有空间

或者大家会认为,那我是不是一直都要保持一副无知的样子,就算知道,也佯装不知道?

当然不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内心的一种清明和真实。不需要去证明自己,也不需要去放低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但并不过分强调和执着;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用掩饰和假装。

之前课堂上学员们对王敬伟老师说:“你其实心里明镜似的,什么都知道!为什么总是不说呢?”

老师说:“也许。但我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我会说:我不知道,我猜会不会是...这个"猜"既给了对方觉察的方向,也给了对方觉察的空间。”

我想,老师给的就是答案。也许我们心中确实知道,但我们还是可以有好奇的空间。这份好奇并不是装出来的,这份好奇的底下,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是一份因内在笃定而产生的单纯:只是单纯地想要了解对方更多一些,更深入一些。

当然,去扩大这个好奇的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恐惧太多,内心太匮乏,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知道”来武装和填满自己。要做的,是持续地疗愈自己,让自己的内在丰盈。如此,才能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去好奇地投身在当下的接触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