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加一场聚会,发现有个人和我撞衫了!| 每个人都紧抓不放的特殊性

 怀众心理 2020-11-05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想象一下,某一天你刚走进公司(或者某个聚会场所)。发现有一个人和你今天穿的衣服一模一样。

你是什么感觉?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挖槽!今天我真是中邪了!那么多衣服,为什么要穿这一件!

骂完自己,还没完呢。还要迎面去和这个一样的老兄或者老姐打个招呼。是啊,自诩情商高的我,总不能就睁眼走过去,啥都不做吧。虽然这个招呼打得很尴尬,但,多尬也要把这出戏演完。

“啊,你今天也穿这件衣服啊!好巧好巧!”

两个人寒暄完,各怀心思咬牙切齿地分开了。

如果她穿的比我好看,那我这一天简直不要过了!无数把自我攻击的小刀插向自己,到下班时自己估计已经奄奄一息;如果她穿的没我好看,我也愤愤:自己什么样心里没点数吗?这样的衣服是你能驾驭的吗?简直太拉低我的审美了!

得,一件衣服引发的内心惨案,回去后,一定会把这件衣服束之高阁,甚至忍不住摔到床上,发泄一下我这莫名其妙的怒气。

等等,这个怒气,真的莫名其妙吗?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特殊性,就是我和你不一样。

在被西方誉为“心理学的圣经”的书籍《***》里,花了很大的篇幅讲到这个部分。它将这样的状态叫做“特殊性”,并且不断强调,特殊性是我们人类很难翻越的一道坎。

何谓特殊性?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我很特殊,和你不一样”。它等同于我们平常一直强调的“存在感”。人要在人群中有存在感,总是要看起来不一样,或者做一些吸引别人眼球的事情。

这一点来说,我们大概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去证明自己,为什么我们不断花心思在朋友圈发各种吸引眼球的日常,为什么我们完全没办法接受自己和别人一样,就连穿一样的衣服,都深深地触犯了我的特殊性。

特殊性、存在感都在强调“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比较:我比你好,或者我比你不好。总之,就是不能一样好,不能一样不好。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己的特殊性。

每个人彰显自己特殊性的方法都不一样。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各出奇招了。

1

同样的父母,不同的孩子

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是观察特殊性最好的场所。因为,孩子们想要的就是父母的爱和关注,而父母的爱和关注是有限的,所以,每个孩子都会各出奇招,去争夺父母的关注。

一般老大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因为当他出生的时候,只有自己,没有竞争者。但老大也会去寻思,要怎么做,父母才会更喜欢自己,更爱自己。对于第一个孩子,父母也会更认真地教育和培养。

他们当然希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于是,优秀,一般就成为了老大最好的选择。每次老大表现得优秀,父母就一个劲夸赞,那么,老大慢慢就变成了主流文化比较认可的优秀的样子。

紧接着,老二出生了。老二看到老大很优秀,父母一直表扬,以为跟着做也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但是,发现当自己也表现得懂事,听话的时候,父母好像没有什么反应。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觉得孩子懂事是习以为常的,所以自然也不会像欣赏老大那样欣赏老二。于是,老二就很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就是看不到我呢?

有一天,老二在玩耍的过程,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玻璃杯。得,这下父母的注意力全来了。又是训斥又是提醒。过后,类似的情况还没发生他们就注意到并且又再次提醒了。老二发现:哦,原来偶尔捣蛋一下,父母才能看到我。于是,老二就朝着捣蛋鬼的路线越走越远了。

所以,一般老二是比较皮,比较爱捣蛋的。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老三又出生了。这下子,优秀和捣蛋,都有人占领了。老三应该要怎么办呢?相信我们人类,一定能找到彰显自己“特殊性”的路子。

老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做和老大老二一样的事情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注,有一天,老三看到爸爸下班好像显得特别累的样子,于是老三给他倒了水,切了水果,并且帮忙按摩了一下后背。

哇!这下子爸爸老感动了,一个劲地夸老三,说Ta跟哥哥姐姐就是不一样,这么的贴心,实在太招人疼了。

“贴心!”老三从此就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并且一路奔跑下去。所以,我们看到多兄弟姐妹的家庭,第三个孩子往往特别能帮父母多分担,特别体贴。

以上,关于兄弟姐妹的特点,算是抛砖引玉。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家庭,但是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家庭这个人际互动场所开始去寻找自己的特殊性,好得到更多的资源。

当然,在我们中国的特殊文化中,比如重男轻女,就存在着一些让人无奈的案例。如果父母要的就是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生之前父母生的都是女孩,那么,从老二开始的女孩就会特别辛苦(老大毕竟是第一个,会得到一些关注)。

因为她们完全不是父母期待的性别,也许拼尽全力都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注。因为父母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男孩身上了,所以几乎很难注意到其他女儿。甚至,还会将女儿送人。这些不受到关注的孩子,也许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特殊性,会特别辛苦。

当然,我们绝对不止于和兄弟姐妹竞争特殊性,我们在生活中、关系中的任何地方都要彰显特殊性。

2

我和你妈掉水里了,你要救谁?

这个几十年的难题,其实背后就是在这个男人身上争特殊性:是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

其实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真实案例发生,就算是都掉进水里了,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但却有很多男人在亲密关系中死在了这个问题上。

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这个女生在抢夺自己的特殊性:我就是比你妈更重要!男生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就会真的被表面问题所迷惑,然后陷入两难的思索。

中国一直以来的婆媳问题,也是在抢夺资源。因为中国的妈妈和儿子,真的是一个很特殊的关系系统。就算儿子长大了,妈妈也不放手。很多儿子既依赖妈妈也深受其束缚。

于是,当儿子有了女朋友或者妻子以后,妈妈也掺和其中。明明是两个人的关系,硬是弄成了三角关系。于是婆婆和媳妇自然成了竞争者,为了谁在这个男人眼里更重要更特殊,争得个头破血流,鸡飞狗跳。

了这些很显而易见的彰显特殊性的例子,还有很多隐藏很深的角落,也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展现自己的特殊性

3

都是我的错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人,不论他做了什么,只要这件事情有点问题,他都会抢着说: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看起来好像他是那么愿意身先士卒,愿意承担责任,但其实在最隐微的内在,他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彰显自己的特殊性:这件事情之所以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我!我很重要!因为我没做好,所以整件事情都搞砸了。

可以看到这里面暗戳戳的特殊性吗?有的人是用表现自己好来显示自己的特殊性,有的人是用表现自己的不好来现实特殊性,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还是“我”很重要。

4

你那个不算什么,我比你惨多了

在我们心理治疗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笑谈。有时候大家一起聊天,总会说到自己的创伤,人生的困境。有时候聊着聊着,不知不觉会变成大型比惨现场。

一个伙伴讲完,另外一个会接着说:你那个不算什么,我这个才叫惨。我不仅身体不好,我老公还出轨,孩子还不读书。

这个刚说完,另外一个会接着说:哎,我更惨。我从小就被爸妈抛弃,养父母对我一点也不好……

如果没有觉知,这个比惨还会继续下去。当然,因为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人,所以一般也会发现大家到底在干什么。

哈哈大笑之后,也会心有戚戚焉:为了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为了突出特殊性,我们可真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啊!

看到对特殊性的执着,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受困于它

特殊性没有人可以躲得过,也没有人可以放得下。因为它关乎的是我们这个人存在价值,我们必然会为了这个存在感而拼尽全力。但是,可以通过对特殊性的觉察和了解,慢慢不那么受其影响。

1、因为特殊性,我们才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要彰显自己的特殊性,展示自己的存在感,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特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特殊性,我们在生命的早期都有可能得不到让我们活下去的资源。因为,我们完全得不到关注。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和排斥彰显特殊性。

而且,在很多场合,我们必须要凸显自己。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学习、生活中,只有我们有这样显示自己的意愿,我们才能努力去创造更多更好的成就。

比如,在学校里,我们要努力学习,表现突出,才可以从那么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毕业的时候可以考上更好的学校,或者拿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开始工作时,我们也要想办法和别人不一样,这样领导才能看到我们,不断的创新也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在聚会场合,我们也要想办法区别于他人,不管在穿着上还是言谈上,这样才有可能交到朋友,吸引到自己喜欢的人……

因此,追求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被鼓励的事情。因为我们首先都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要活得更好。

2、一定要紧抓特殊性,又会让我们吃尽苦头

但是如果紧紧抓着特殊性,在任何场合都要显示自己不一样,就很可能让我们吃尽苦头。在很多事情上,一定要凸显自己,其实是孤立自己,是不承认有更高的力量,于是也拒绝了更大的可能性。

比如,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觉得自己和眼前的来访者就是不一样,我比你更甚一筹,那么这个特殊性(不一样意味着我比你好,或者我比你不好),就一定会阻碍这个心理咨询的进展。

今天因为来访者反馈咨询有效果,自己做的不错,就沾沾自喜,开心得很;明天因为来访者反馈咨询没有帮助,就非常沮丧,非常挫败。

因为觉得自己才是拯救来访者的那个人,所以对结果格外在意,情绪完全受来访者的评价而起伏。

如此关注他人评价的咨询师,又哪有时间和空间去好好看到眼前这个人呢?

一个心理咨询师,更好的方式就是从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拯救者的位置退下来,自己的身份只是眼前这个来访者的兄长,只是比他多走了两三步而已,但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

我们要学习很多的专业知识,受很多专业训练,但这并不是修理来访者的工具。

我们要放下特殊性,认识到我和你都是一样的,我们最终都会走到同样的地方。而真正会在心理咨询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我们双方都有的内在智慧,以及双方都有的朝着更好方向前进的意愿。绝非心理咨询师一人所为。

3、你和我是平等的,我们都是一样的

破除特殊性,是比较高的一种意识层次。如果能做到,我们内在会拥有更多的平安。在内心深处能真正体会到“你和我是平等的”,这是破除特殊性的重要方法。

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不会比你好,你也不会比我好,我们一样好。

我们每个人都是海上的一座座小岛。从上往下看,这一座座小岛是孤立的,互不相连,虽然你是你,我是我。但深入大海,会发现,这些小岛的底部,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其实都是一体的。

意识到我们都是一样的,就不会总是被他人的外在行迷惑了。有时候对方据理力争,歇斯底里,做那么多让我们难受的事情,也许,他的需求,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想被看到,想被认可,想被爱。

当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真正的渴求时,如何应对也就多了很多选择了。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