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贴钱、 防小米” 沪上智能硬件创业团队自述"出海"经历

 IT时报 2020-11-05


“谁说智能硬件市场火?现在哪家企业每月出货量能达到3000以上?”

今年4月,智能硬件众筹平台点名时间创始人张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与往常的热闹不同的是,几乎没有一家团队敢在这里回复。上海微传科技创始人原晶无意间看到,默默地留言:“我们做到了。”

2014815日,本报在《智能硬件之小时代》中写道,尽管“小而美”的智能硬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低门槛、快更新的市场模式弊端也很明显,生存易,做大不易。如今,已经有一批创业团队在走一条不同以往的“出海”发展道路,试图从国外市场中奠定他们更长远的发展。

IT时报 孙妍 戚夜云

心声:不愿,也不能贴钱卖

看到回复后,张佑很惊讶,马上就和原晶聊了起来。原晶在做的微传科技旗下品牌“魅动凯格尔大师”,一个月出货量能达到6000,不过其中80%的销量来自海外。在国外,“凯格尔大师”标榜的是“女性产后康复的产品”,但是在国内却被归入到情趣用品品类。由于国内外接受程度的不同,销量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这并不是原晶的第一款产品。3年前,软件工程师出身的原晶开始创业,那时国内还没有兴起“智能硬件”的概念。但是苹果宣布iPhone 4S支持蓝牙4.0,让原晶和合伙人看到蓝牙4.0技术的潜在发展空间,于是他们推向市场的首个智能硬件就是防丢器VTag。“我们这款产品出得很早,在20136月的Google I/O上曾经被作为蓝牙4.0的典型产品介绍。”

在国内最早一批做智能硬件的原晶为什么将市场放在国外? “国内都在模仿小米的模式,贴着成本卖产品,整个智能硬件的生态被破坏了。”原晶认为,“对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来说,产品是有成本的。现在国内智能硬件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早期产品的量都很少,如果这时亏本卖产品,不出半年,团队就养不活了。”

他对《IT时报》记者说道:“智能硬件起步晚,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国内外的市场发展都很相近。更重要的是,对初创团队来说,国外的市场环境更容易生存。”

最初进入海外市场,他们对国内智能硬件厂商表现出的热情让原晶很意外。美国一家排名前三的智能硬件经销商曾想以高价买断魅动小V“对方当时很兴奋,就说,找这样的产品找了几十年,你们不要卖了,直接供货给我们。”刚进美国市场时,原晶和他的团队选择进入市场的策略是尽可能多地参加本土专业的展会,从而与当地的主流经销商进行联系。结果,让他们惊喜。“别看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成人用品的历史很长,实际上很多产品都停留在传统层面。”

对方给出的价格很诱人,超过了他们的利润水平。原晶对《IT时报》记者说,“我们动摇过,但还是拒绝了,我们认为品牌更重要。”如今,原晶的团队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今天30人的规模,在欧洲等地还设立了办事处。

与国外智能硬件厂商比,国内智能硬件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更为成熟,不仅产品的研发生产时间短,成本也更低。从KickStarterIndiegogo等众筹平台上可以看出智能硬件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海外市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海外市场对产品的定价更趋合理,让智能硬件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可以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新品开发。”

意外:在海外受热捧

在上海智能硬件创业圈子里,较早开拓海外市场的团队目前都有良好的发展:海外出货量远高于国内。上海欧孚智能手表创始人俞文杰告诉《IT时报》记者,他们的产品已经卖到美国、欧洲、东南亚、南美、俄罗斯等地,现在海外市场占总出货量的七成左右,其中智能手表等成品每月出货量在1万部到1.5万部,以主板为主的半成品出货量更是达到10万部以上。“国人更喜欢大而全的产品,老外则更喜欢突出某种特点。”

Haloband智能手环创始人罗翔宇和他的团队做了一款手环,但是不记录运动也不追踪睡眠,而是作为一个NFC触发器,兼有移动支付、签到、导航、分享名片等功能。今年530日,罗翔宇在朋友圈公布了kickstarter众筹的成绩:163800美元。并留言道:“哟,800%,人民币过百万了,人生第一次进账百万,感觉还挺爽。”

现在,对他们而言,硅谷是比北京更重要的办事处。“我们现在人手有限,大部分精力放在海外市场。”9个月前,他们的海外销量占到九成,现在国内市场销量有了明显起色,但海外市场出货量仍然在一半以上。

担心:最怕小米、华为

去年,随着小米、华为进入,国内智能硬件市场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爆款——智能手环让一批智能硬件厂商彻底警戒:在产品选择上不能与小米等公司硬碰硬,新的产品方向只能是小的细分市场。“所以我们在找新产品的第一个考虑的要素就是小米不会做。”

2013年参加上海成人展时,一批智能硬件厂商看到了春天——成人情趣用品的智能硬件,小米等大的厂商迫于世俗观念理论上不会进入。于是,魅动小V,他们的第一款智能情趣产品在20145月正式供货。

“海外市场的竞争其实来自国内大品牌的挤压,我们现在最大的担忧是等华为、小米等大厂商在海外市场做大后,我们如何与他们竞争。”俞文杰也坦言。

智能手表的细分市场大致有四类,时尚表、传统表、奢侈品以及“第四类”,这一类大多针对儿童、老人、特殊人群等细分市场。”俞文杰分析道,就自己的产品而言,性价比、小、薄、续航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但在材料和外观设计上却比不上大厂商的投入。

于是,俞文杰开始瞄准儿童和老人的定位手表这个细分市场,同时做ODM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我们一个季度就会出一款新品,智能硬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他说道,“半成品的生产周期比较短,没有库存和代理商上的压力,所以带来的现金流是不错的。”

记者手记
跑得再快一点吧

为了完成本次稿件,我们采访了大量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他们大多来自两个地域,上海和深圳。有趣的现象是,前者团队喜欢出海,而后者团队更喜欢扎根国内。这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上海需要怎样的BAT”。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华为、360等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大佬们,正在加速布局智能硬件,尽管他们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内,但强大的资金实力足以让他们在海外市场获得同等关注度,而对于创业团队而言,海外市场或许是现在的避风港,但也可能只能暂时停泊。

这些正在逆向行驶的上海智能硬件创业者们,走得更快一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