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明珠VS雷军“10亿赌约”你PICK谁?格力第三季财报给你答案

 IT时报 2020-11-05

10月30日,格力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财报。

不感兴趣?那董明珠和雷军的十亿赌约你感兴趣么?

时间回到五年前。

“请全国人民作证,5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要输给我一块钱。”

“你的一块钱不要在这说。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我跟你赌十个亿。”

2013年12月12日,在CCTV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现场,雷军和董明珠这番对话激起了千层浪,两个自带流量的商业大佬,高达十亿元的赌金。不管是喜欢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又或者是忧国忧民的专业人士。都被这个赌约吊起了胃口,这场“十亿赌约”成了中国经济界最知名的赌约之一。

表面上看,这是董明珠与雷军两个人的比拼,但背后,这是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与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碰撞,也是传统经济模式与互联网经济模式的PK。

眼看五年期限将至,格力与小米的营收越来越受关注,如下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2013年,赌约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吃瓜群众都给小米捏了把汗。毕竟当时格力的营收已经达到了1200亿,而小米只有316亿。小米想超越格力,难度之大,大于上青天。

但是互联网经济就是能让人“上天”,这几年,小米营收的增速宛如打了鸡血,突飞猛进,2017年的时候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直追格力。这场赌局开始“有点意思了”。

2018年10月30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为1486.99亿元,同比增长34.11%;净利润为211.18亿元,同比增幅36.59%。

截至目前,小米还没有发布三季报。但小米的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的营收达79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75.4%。而格力电器上半年的营业总收入为920.05亿元,同比增长31.40%。

如果小米保持上半年的增速,其三季度营收有望接近1400亿元,与格力的差距不足90亿元,甚至有可能超过格力。

挨踢妹看到格力与小米这些年的营收后,不得不感叹大佬就是大佬,随便一个赌约都能这么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五年赌约,如果早一年,格力赢的基本毫无悬念;如果晚一年,以小米的增速赢面也很大。偏偏刚好就是这第五年,鹿死谁手挨踢妹真的猜不出来。

这一路上,董明珠和雷军两人均多次谈到十亿赌约。

先看董明珠:

2014年全国两会上表示“5年后,他会输给我10亿,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2017年上交会开幕论坛上笑称,“明年就要见分晓了,没问题,我已经认定过了,没问题!”接受央视采访时再次明确:“我相信我会赢。”

再看雷军:

2013年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称“格力必输无疑。”

2014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专访时,进一步表示“再过一两年格力就输了。”“因为传统企业都是10%左右的增长率,而互联网刚开始玩命地150%甚至200%地增长。”

今年两会,董明珠与雷军在代表通道上同台,十亿赌约再次引发一波议论。对于小米业绩紧追格力的情况,董明珠表示:“紧追?差一分钱,也是差距。我觉得这个比较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平台上,因为他基本上是以代工为主。”

虽然挨踢妹没有统计全,但是两位大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那就是一定会是自己赢。

当然,格力与小米在业务上也颇有箭弩拔张的趋势。

今年9月13日,雷军发内部信称会发展空调业务。

今年7月23日,小米推出了售价1999元、公测价仅999.5元的米家互联网空调。说起这个,挨踢妹又想起了第一位收到米家互联网空调的用户将其挂上闲鱼出售的事,半价抢,涨价1000元出售,还是用户会玩啊。

小米在发展空调市场的同时,格力也开始进军手机市场。

早在2015年1月6日,董明珠在录制深圳卫视某财经节目表示,“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做手机肯定会超小米。”令台下的观众一片惊呼。

2015年3月18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博学大讲堂董明珠之有话说“传统企业的突围成长”现场,演讲结束互动交流时,董明珠突然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了,“我已经在使用。”

在2016年5月19日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向格力电器的股东们正式介绍了此前媒体宣传为“国内顶配”的格力第二代手机,并推荐股东预订。

2017年,格力又推出了名为“色界”的第三代手机。


不过目前来看,两位大佬的跨行都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

任何行业都离不开热点,有热点就有关注度,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十亿赌约出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提起,不管是大众好奇又或者是媒体炒作,小米和格力这五年间都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不管最后谁赢谁输,赌约又会如何收场,挨踢妹认为两家都不亏,当广告费也值了啊,占据了那么多次头条,引起了那么多吃瓜群众的讨论,当广告费也不亏了。

眼看离2018年12月12日只剩一个多月了,你怎么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