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耶鲁大学博士:未来交响力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成就...

 njemma 2020-11-05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超级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DanielH.Pink)提出“交响力”的概念。在他看来,这个概念将越来越重要,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未来成就的高度。

支持阅读第一,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静思


在久石让的音乐会上,曾发生过动人的一幕:日本著名漫画师宫崎骏拿着一捧鲜花缓缓走向舞台,向舞台上这位合作了大半个世纪的知音、搭档久石让献上鲜花,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


宫崎骏和久石让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现代典范。一位是日本著名漫画家、动画导演,另一位则是著名音乐家。两人合作出《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等许多经典动画音乐,在著作中相互成就。

宫崎骏动画离不开久石让的音乐,但久石让也绝不只是谱曲而已。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意识,和对动画人物内涵的深刻理解,久石让也无法创造出那么多经典曲目。

这就是交响力的体现。就好像指挥家要一人领导乐团和合唱团一样,只有各声部和乐手们协作,才能将动人乐曲传进听众心里。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超级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H.Pink)以此提出“交响力”(Symphony,也称作交响思维)的概念,它是指把独立的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区别于分析能力与解答某个问题的能力,交响力是发现看似无关领域之间联系的能力,是把别人都认为无法匹配的因素组合起来,得出某种新观点的能力。


(“交响力”出自丹尼尔《全新思维》一书)

在丹尼尔看来,这项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未来成就的高度。

因为很多知识工作者曾从事的常规分析工作已趋于自动化,总结出套路后,这部分工作甚至可以外包。这意味着,精通某一领域已不再是成功的保证,知识型工作者必须转型。而从事模式辨别、发现事物隐藏关联,以及展开大胆想象的工作,才能取得真正成就。

注意,这里的“跨界”不是让人人都学习达芬奇,在艺术领域创造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外,还在数学、工程、解剖学、地质学、植物学也各有建树;也不是像温斯顿·丘吉尔那样,能两度当选英国首相,还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同时画得一手好画。

这些“令人颤抖”的跨界者,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几位,因此不作为我们参考的榜样。但我们可以以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作为学习榜样,它也是拥有“交响力”的典型代表。

发现看似无关的领域之间联系的能力上,理查德·布兰森显然做得很好。

作为维珍集团创始人、2019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478位的商业家,理查德·布兰森被称为跨界经营之神。维珍集团经营的业务有二百多项,唱片、航空公司、可乐、电信、金融服务、计算机软件……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不做的。

(维珍集团旗下品牌)

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从小却是个“问题”儿童,成绩不好、IQ测试分数很低,甚至连高中也没有毕业。但他鬼点子很多,17岁那年,理查德拿着母亲所给的充作邮资和电话费的4英镑,与一个朋友在半间地下室里创办了一份面向年轻人的《学生》杂志。

杂志发行后,立即引起轰动,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都曾接受过这本杂志的专访。但轰动并未带来“钱途”,不久后,这份杂志就面临破产命运,因为年轻人舍不得花钱。

布兰森转换思路:既然中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何不在杂志封底做广告,低价给他们邮售音乐带呢?由于当时英国专卖店销售音带的价格昂贵,他的创举引起了极大反响,订单源源不断寄来。

(年轻时的RichardBranson与他创办的杂志)

也是在办杂志时,他发现了唱片邮购生意的商机,正式成立维珍公司。先是做唱片邮购,然后开唱片店和大卖场,做唱片发行,直到签下滚石等大牌乐队,一步步把维珍做成全球知名的唱片和娱乐业集团,估值最高达到10亿美元。

从杂志到唱片邮购服务、再到开唱片店、成立唱片公司签约歌手和乐队,布兰森完美诠释了跨界。

布兰森后来进军航空业,成立维珍航空也是发挥了跨界思维。众所周知,航空业门槛很高,但当时其他航空公司只是把飞行作为一项交通运输推向市场,而布兰森则融合了增值服务,比如向商务舱客户提供一张免费经济舱机票,并在飞机上提供按摩服务等……这些策略直接把竞争对手干懵了,为维珍集团奠定其商业价值。

实际上,发现不同领域的关联以产生更强合力的交响力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具备,人人都能获得丹尼尔在书中也提到一些有益的训练方法:

学习一点绘画

丹尼尔认为,学习绘画能够很好的培养交响能力。因为绘画是一门有关联系的艺术,需要综合各个要素,空间、负空间、光线、阴影、角度、比例等,去创造出全新的整体。绘画是训练我们不断进行发现联系的绝佳练习。

多进行比喻练习

比喻是借助彼物来理解此物,我们把比喻视为一种修饰运用在写作或者说话上。进行比喻训练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大脑思维的活动。因为,只有深刻理解本体、同时能够找到与本体相关联且又有趣的喻体(联想练习),才能完成一次好的比喻。

比喻练习很好实践,你可以将看到的任何东西和行为进行比喻。无论是在等车时、做家务时,或者闲来无事时都可以进行这项训练。丹尼尔建议,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来记录比喻,把所见所闻中有趣、新奇的比喻写下来,可以提高这项能力。

多尝试突破自己底线的事

这里的底线不是指道德底线,而是做一些挑战自己,或未曾做过的事。

基弗尔·塔利(Gever Tulley)是一位致力于为孩子设计有趣的动手项目的计算机科学家,也是几个探索训练营的创始人。他的项目和传统教育项目不同,他会设计一些危险项目让孩子们尝试。比如玩火(多数孩子童年最爱的“游戏”)、让二年级的小朋友接触一些电动工具、拆解家电、舔一节9伏电池、打碎玻璃等。

(GeverTulley和学生合影)

基弗尔不是疯了,只是他认为我们对孩子的安全保护近乎疯狂:标明塑料袋会导致窒息、热饮烫口……我们努力把所有的角都磨圆,让一切锋利的物体都消失殆尽,因为害怕他们会伤到自己。

当我们对安全区域的界定变得越来越严苛,我们也就切断了让孩子们与周遭世界相处的宝贵机会尽管意图是好的,但孩子们终究必须学会如何去应付多变的环境,并在他们能力所及范围内的危险的事。

所以,基弗尔提倡的其实是让孩子去接触一些范围允许内的危险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去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自信心以及对他们周遭环境的控制能力。

(GeverTulley@TED)

当然,“危险的事”只是挑战自己的其中一种,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去做一些没做过的、或者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只有驾驭得了危险、敢于尝鲜、面对挑战,才有可能去做这个世上最危险的事——打破规则。

多问whynot?

我们会鼓孩子多问“为什么”,因为它是思考的象征,但多问“为什么不(why not)”则可能带来新的突破。

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克利尔(JamesClear)说过,人们之所以更关注“为什么”,是因为这个词常常与我们的目标关联。从心态上来讲,这会让我们更强调目标,不会偏离轨道。这很重要。

但“为什么不”与我们的信念感相关,当我们问出这句话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真相和自己的恐惧。即使一个人有了“为什么”(目标),如果没有“为什么不”(信念),他也无法取得长期的进步。“为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为什么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度。



为什么不是我?”——关于自信

为什么不是这样?”——关于方法

为什么不是现在?”——关于时机

时常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能让我们抱着强大的信念在目标上走得更好。

丹尼尔.平克说,“发明第一个车轮的人是个白痴,而发明其他三个车轮的人却是一位天才”,因为前者只看见了树木、没看见森林。提升交响力,让孩子看得更全、更远、甚至在一方世界中看出别样天地,这才是他们未来幸福、成功的方法。

静思:阅读第一专栏作者,育有一子,著有《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