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梅|竹园,一座被蔗糖香味浸透的古镇

 西宁的表情 2020-11-05

竹园,一座被蔗糖香味浸透的古镇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杨梅(云南)
竹园镇位于竹朋(竹园——朋普)坝子的东北面,处于中国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上游,南盘江河套中的河谷盆地,一马平川,沃野万倾,阡陌交错,沟河纵横,草肥水美,四季如春,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旑旎,充满神奇色彩,享有“蔗海明珠”之美誉的古镇。
 
坝子长五十余里,中间宽,两头窄,四面群山环抱,犹如一艘航行在万山群中的大船。主要水源有“五沟、一河、两龙潭”即: 西沟、小东沟、新沟、长沟、大东沟(甸惠渠),除此之外还有从东西两山流下的沙沟,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竹园坝丰富的水网,悠悠的渠水、小溪绕街过巷,忽而潺潺飘过,忽而穿墙进屋,忽而又在别处屋檐下、墙角处神秘地钻出,仿佛在与人捉迷藏似的,日夜不停地流淌,使竹园坝成了水旱无忧的富庶之乡。
 


昔日的竹园古镇,在建筑布局上独具一格,唯独一条街,南北长五里,故称“五里街”,“五里街”有著名的“石店街”“甘蔗巷” “盐店巷”  “武庙街” “卖糖街”。还有“北栅子” “南栅子” “西栅子”等几个主要进出口城门。街道两边的建筑全部是土木、砖木结构,高不过两层,既有青砖碧瓦,雕檐画栋的四合式深宅大院,又有单间深层,一条道通底的深宅小院;既有宽敞豪华,上下两层的木楼大商铺,更有单间独户的小店铺。鳞次栉比的房屋虽然档次、风格不一,但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那些雕檐画栋,青砖碧瓦和斑驳脱落的墙壁,可见昔日的繁华。
 
竹园镇的美丽不仅在于她风光的美丽,还在于她是一个商贸气氛十分深厚的历史古镇。
 


竹园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明时期,早在南宋时,竹园已是云南通往“两广”的重要通道。大宋朝被金击败,宋庭王室迁都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偏居一隅,失去了北方战马的供应地,只有从云南的迪庆、丽江、大理一带征购战马,云南西北部的战马由大理经昆明从“市马古道”经竹园至广西横田县的战马交易市场,南宋官吏在此地征购后运往军队。
 
明永乐元年(1043年),明王朝平定云南后,在竹园设“巡检”,广西直隶州武举袁尚德任竹园巡检。据竹园镇张锟家谱记载: 始祖张莆四于明朝随沐国公平滇,宦南宁知县,因平滇有功,长子张滇于永乐年间荫袭竹园巡检,故落藉竹园。
 
竹园是乾隆年间才开始有名气的,因为当时竹园已开始生产红糖,竹园红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竹园是一个被红糖香味浸透了的小镇。当你走进竹园,仿佛是走进了甜蜜的海洋,整个竹园坝弥漫着蔗糖的芳香,竹园的水是甜的,风是甜的,空气也是甜,甜到了人的心窝窝里去。
 


昔日的竹园坝,满坝的甘蔗林拥抱着小镇,甘蔗林仿佛绿色的青纱帐,轻风吹过,荡起层层绿波,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绿的。
 
竹园种蔗,制糖的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末年,天启年间(1621年)弥勒人杨绳武从外地引甘蔗到竹园试种成功,从那时起竹园就开始种植甘蔗,但主要是作为园林果蔗。据《弥勒州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当地商人从台湾引进“罗汉蔗”大面积种植,并开始生产红糖。清道光年(1849年),竹园街人董小佐专程到广东聘请制糖师傅到竹园传授制糖技术,试制生产红糖、白糖、冰糖成功,便有人开设糖房,用土榨(用坚硬,有韧性,粗大杠心的青香树,黄栎头树和铁箍制成,分为两组,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用铸铁铁箍紧紧箍住)压榨甘蔗。用强壮水牛3—4头作动力,四口大铁锅并列煮压榨出来的甘蔗水,用甘蔗渣、甘蔗叶扭成结作燃料。冰糖的制作,即用生白糖加适量水熬制,煮沸时加入鸡蛋清,经过滤、澄清后结成冰块。红糖、冰糖因其味甘香、清甜,久不变色而驰名省内外,备受消费者欢迎。
 
甘蔗是熬制红糖的原料。甘蔗是一年或多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适宜在南纬和北纬20℃—24℃的地区生长,需要的平均气温在18℃以上,年降雨量800毫米以内。竹园蔗区的地理分布在北纬23.5℃一24.4℃之间,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018小时,春季低温不明显,回暖早,秋节降温慢,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区330天,这些条件适宜甘蔗的蔗糖糖分的积累和生长,广大蔗农在长期的生产中具有深耕细作的良好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解放后,广大蔗农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政府投资建立起完整的蔗糖生产加工工业基地,形成了具有先进科学的蔗糖生物资源产业。甘蔗以产量高,含糖分高,糖质好而闻名全国。甘蔗单产与广东省的顺德,福建省的仙游在全国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85年,美藉华人甘蔗育种专家朱德林教授对竹园镇的甘蔗生产作考察后,予以高度评价和赞赏。弥勒曾被誉为“甘蔗之乡” “蔗糖之乡”,竹园镇被誉为“蔗海明珠”。
 
弥勒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两广”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而竹园镇是这条大通道上重要的通衢和驿站。
 
清朝末年,竹园街已发展成为滇东南的重要通衢—“开广大道”(在云南西南部有“茶马古道”,而在滇东南也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茶马古道”,它就是“开广大道”)。是滇东南热闹繁华的商贸中心和物资聚散地。从昆明、玉溪、通海、大理、丽江等地来的马帮成百上千,络绎不绝,穿梭来往昆明与“两广”之间,竹园每年生产的上百万斤红糖、白糖、冰糖全靠马帮驮运,销往全国各地,各地商人纷纷涌入竹园经销做生意,商贾云聚。广东、广西、四川、江西、湖南等7个省的商贾在竹园街开设会馆,接待当地来的客商。据竹园魁星阁放置的雍正年间所立“羊城碑记”碑文中记述明末清初,竹园地区引种甘蔗成功,古驿道第一时间“商贾磊磊,行商纷纷”。竹园粤东会馆放置的碑文也记载: “竹园一埠,乃滇南衡衢之枢,上通省会,北达京洛,下接两粤,商货络绎”。两块碑文的记述反映出当时竹园街的热闹繁华景象,广东会馆是竹园街上规模最大的一家,是弥勒地区工商业和经贸发展的历史见证。清末明初,竹园的商贸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竹园街是马帮上昆明,下“两广”的必经之路,外地的丝绸、棉纱、煤油、茶叶、烟土等商品运到竹园中转倾销,再把竹园生产的红糖、白糖、冰糖、山货及土特产运往外地销售。昆明顺城街的“茂昌行”“德泰行”两个大商号专销竹园食糖,然后转销全国各地。竹园成了滇东南地区重要的物资聚散地和繁华的商贸中心,竹园蔗糖闻名省内外。
 
民国9年(1920年),弥勒销往外地的冰糖6.8万斤,白糖5.5万斤,合计123吨。
 
1910年,滇越建成通车,内陆货物进入云南,外出的货物改由铁路运输,马帮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昔日热闹繁忙的“开广大道"沉寂下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云南成了战略大后方,由于受日军的封锁,内陆货物很难进入云南,出现了90多户经营冰白糖的工商户。
 
1939年,竹园的蔗糖产业已初具规模,生产的红糖、白糖、冰糖驰名省内外,弥勒的税收主要来源于竹园的糖捐税,蔗糖产业成了弥勒的支柱产业。
1949年,竹园的糖房发展到260多座,散落在整个竹园坝。冰糖、白糖作坊100多座,日产量达700多吨,小土榨遍布竹园坝,蔗糖的芳香弥漫在竹园上空。人民当家作主,蔗糖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蔗糖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建立竹园甘蔗试验站,引进试种推广甘蔗优良品种和技术,县政府每年兑现1028万斤粮食给蔗农,县财政每年支出400多万元作为对蔗农的补贴,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土地改制后,政府在没收地主,兼并工商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弥勒最早的制糖企业“弥勒县竹园糖厂”,购进安装压榨机,发动机,改进了煮糖技术,结束了土榨压榨的历史。制糖全部机械化,采用亚硫酸法生产技术,1966年生产投产“云竹”牌白砂糖,日压榨甘蔗量500吨,几次改建扩建后增至1500吨。
 
蔗糖成就了竹园镇,竹园镇因蔗糖而闻名云南,红糖成了竹园镇一张响亮的名片。
 


物转星移,沧桑巨变。竹园古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的机制糖厂代替了落后的土榨作坊,高产优质的甘蔗品种淘汰了低产落后的品种。竹园镇每年生产食糖2万多吨,生产的碗白糖一直是云南的老字号产品,曾多次获省优产品,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被誉为中国美食而存典入志,白砂糖曾多次荣获省优产品和国家轻工优质产品,是可口可乐等著名品牌产品的主要原料。
 
走在竹园镇上,甜是竹园的味道,蔗糖的芳香浸透了竹园街,仿佛看到马帮商队的身影和热闹景市,街景小市,灯火明亮,旅馆客栈中,挤满了风尘仆仆的马帮旅客,枕月而眠。戏院里,唱滇戏的班子,你方走罢我登场。锣鼓喧天,通宵达旦,精彩的表演吸引着戏迷票友们发出阵阵喝彩。茶铺里,品茶闲聊,天南海北,话不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夜市上红糖、冰糖、花生糖、豆芽糖、酥白糖和各种各样糖食糕点,还有囱鸡卷粉、羊汤锅、牛汤锅、猪大肠煮豌豆凉粉等风味小吃,高朋满座,兴致颇高的客官们猜拳行令,觞光交错:  “一醉解千愁,三杯万事合”。小贩的吆喝声,打更人的棒槌声,此起彼伏。旅客们早早起床,收拾行囊,赶起马帮迤逦出城,小镇上留下一串串悠扬清脆的马帮铃声。赶集的人们,推着车,挑着担,背着萝,从城门栅子纷纷通进街道,狭长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一副清中民初的《清明上河图》。
 


流逝的岁月里,饱含着竹园的欢喜、辛酸与苦难。竹园镇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劫难。清末年间,云南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反清起义,史称“咸同滇乱”民间称“红白旗闹事”,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云南巡抚岑毓英调集清军会巢竹园农民起义军,同治九年(1870年)10月13日夜,竹园街被清军攻破,清军血洗竹园街,竹园街变成一片瓦砾之地。1927年春,繁华、富饶的竹园古镇成为各地土匪垂涎三尺的一块大肥肉,远道而来的临安土匪用计勾结本地奸人做内应,一举攻破竹园街,被土匪抢劫一空后,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竹园街变成了一片废墟。小镇被毁,但竹园的甘蔗还在,蔗糖还在,有甜密的流淌,就有滚滚的财富,竹园人又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小镇,让蔗糖的芳香继续在竹园的上空飘荡。
 


岁月随着古老驼铃声远去,历经沧桑的竹园小镇,在岁月长河的淘洗中焕然一新。那些古镇上的商旅会馆早已人去楼空,凋零破败,有的已荡然无存,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有的在古镇的一隅顾影自怜。当年热气腾腾,车水马龙,机声隆隆,蔗糖飘香的大糖厂,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偃旗息鼓,静静地沐浴在夕阳余晖中,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它们见证着竹园的甘蔗林,竹园的红糖,给古镇带来的商机自古至今从未停息过,见证着古镇经历的风雨沧桑,过去,现在,未来!
 


竹园红糖,一个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一个历经三百多年的老字号产品仍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与时代同行,散发出独特的芳香,一座百年古镇将与竹园红糖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蔗糖的芳香将继续浸润着古镇!
后记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自记事起是被甘蔗甜蜜的汁水滋养长大的。房前屋后,村前村后,放眼整条竹园坝子,甘蔗林绿得像一块块巨大的翡翠,似一个碧波荡漾的海洋徜徉在坝子里。当地人有句顺口溜 :竹园坝子好地方,一年四季绿汪汪。
 
甜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红糖、白糖,做玉米或红薯窝窝头,和面时掺进红糖或白糖,软软甜甜的;过年过节冲粑粑,左手吃一口粑粑,右手吃一口红糖,任甜蜜在唇齿间纠缠流淌;大人们干活累了,回到家里泡上一碗糖水咕咚咕咚的喝下,疲倦顿消,精神抖擞。最开心的事是大人从鼎沸的糖锅里用瓢舀起一口缸糖稀,用甘蔗棒裹着吃,用筷头挑着吃,那是一种渗透进心里的甜呢!
 


收获甘蔗的季节忙碌而充实,妇女们负责砍甘蔗、削甘蔗、捆甘蔗,男人们负责挑甘蔗,装车运往“弥勒县竹园糖厂”,甘蔗成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来源。甘蔗稍是牛、马的饲料,甘蔗叶是家家户户一年烧火做饭的主要燃料,当一天的忙碌归于平静,勤劳的妇女们在堆成山的甘蔗叶旁忙碌起来,在推车轱辘上绑根棍子挽叶子,挽成索状双折打结,一捆捆晒干堆摞起来,吱吱呀呀的声响经常在我们儿时的梦里回旋,母亲披星戴月忙碌的身影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岁月悠悠,物转星移,蕴含多少年轮记忆,多少欢愉的过往,那样的时光、年华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坝子的莲藕,在恍惚中,我总是看到甘蔗林的影子,在脑海中挥之不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