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所有人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教授萨姆·萨默斯所写。人们在差异较大的情境中,思维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更让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受到情景影响的程度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性格、爱情,甚至成功全都高度依赖情境。这本书探索了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隐形力量,它将颠覆你头脑中原有的人性假设,帮你解决各种社交疑惑,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所见即所得、所见非所得和情景影响力。

『所见即所得』

“服务员把咱们的订单弄错了,真是太无能了!”

“同事怎么还不回我的邮件?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哇,那个脱口秀演员表演的真精彩,口才太棒了!”

面对这些情景,即便我们没有说出这些话,但当类似的想法一闪而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太相信“所见即所得”了?

失误、忽视和意外,让我们“相信”即使在你来吃午饭前,那个服务生也是个白痴;即使在下班后,那个同事也是个没有责任心的蠢货;不管在什么场合,那个演员都能给出精彩的演说。

对于我们身处的社会,我们看待它以及与它互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一时一刻情景的影响,这甚至会决定我们是独善其身还是挺身而出、是追随群体还是特立独行、喜欢谁以及讨厌谁。

但遗憾的是,人们很少会意识到情境的强劲力量。就像博物馆的游客很少注意到画框一样,优美有设计感的画框可以让画作更吸引眼球。同理,社会情景、工作情景和家庭情景对人们的行为也有类似的影响。如果忽视它,还把“所见即所得”墨守成信念时,你就会过度简化地理解人性。所谓“气极时说的伤人话”“身陷麻烦时的不耐烦”“重任在身的压力干扰”只是某种情景下的产物而已,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扫视万变的情景。

『所见非所得』

这种单线思维和电视脱不了干系。从本质上讲,我们习惯于用看影视剧的方式看待彼此,就像看到熟悉的角色,如果这些角色在每集的表现都差不多,那就非常符合我们心意了,但如果有几集比较“反常”,我们的评价也会跟着转变。

阳光英俊的帅哥、蛮横的上司、蠢萌的小姑娘,影视剧中对人物的塑造总是非常脸谱化,这是为了让观众尽快熟悉人物、进入情景,然后忘记换台。在录制过程中,这些“角色”的塑造都由导演和剪辑师一手完成,就按照符合人设的言行去演、去剪。明确可辨的人物性格确实很有吸引力,所以观众并不在意。直到这种思维被移植到生活中,他们也毫无察觉。

可是,当我们发现那个“笨拙”的服务生在间歇能精彩地演奏吉他、不回邮件的同事原来电脑坏了、那个脱口秀演员在其他场合几乎一言不发时,我们才意识到他们之前的表现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境。

冯小刚电影《芳华》里,人们眼中的“活雷锋”刘峰向林丁丁表白时,林丁丁的内心涌出的却是恶心,因为她觉得刘峰是模范标兵,是不能有感情的,就应该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那才是他应该有的本分。“所见非所得”锁定在了这一刻。

『情景影响力』

这里有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左右情景?答案就在人的感受中。

001 心情。研究者在美国一家购物中心找人换零钱。结果,在整个商场公认最好闻的店面前,即“菲尔茨太太的饼干”门前,有60%的人同意帮忙换钱。但是,在其它地方只有少于20%的人愿意帮忙。研究表明,美食店飘出的香气,让购物者情绪更好,人们在快乐的时候更愿意伸出援手,影响情景。

002 认知。一项统计显示,如果把账单和薄荷糖一起递给顾客,服务员收到的平均小费数额会从15%提升到18%,这种策略之所以有效,是由于普遍藏在人们大脑中的互惠原则在发挥作用,试图报答人情会驱使我们适当回馈。

003 压力。在一项实验中,一个衣衫褴褛的演员被安排在了商场门口,并且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结果决定是否助人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性格,而是情境,即路人是否要赶时间。在时间充裕者中,63%的人会停下来照料那位演员;在时间紧迫者中,只有10%的人伸出了援手。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所有可能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中,时间压力的影响力最强,甚至可以扭转一个人的既有性格。

总结一下,感受到情景的力量了吗?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一两次交往就能预测别人行为的你,要警惕这种虚无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它也许会让我们感到一丝安心,但对于判断和选择可没有一点好处。洞察情景才是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都得非常认真地走。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

参考书目:《情境影响力》[美] 萨姆·萨默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