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血不是热爱,工作的“反噬”会让你的努力都白费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健康心理学和心理恢复力方面的顶级专家艾玛·塞帕拉所写。作者基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告诉读者,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们有必要回归真实的、充满轻松和满足感的生活,而不是在普世认知中疲于奔命,既错过了成功,也错过了幸福。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努力工作的3个认知,分别是:鸭子综合征、预期快乐和工作反噬。

① 
 
『鸭子综合征』

现担任斯坦福大学健康促进会主任的卡罗尔・帕诺夫斯基发现,斯坦福的学生们就像是湖面上的鸭子,表面上水面波澜不惊,优哉游哉,但实际上,在水下却是暗流涌动,鸭子的脚蹼要不停地用力划水,一刻不停歇。
 
这就是“斯坦福鸭子综合征”,很多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想要成功,就得全力以赴,甚至可以牺牲当下的幸福。
 
这种现象不是斯坦福的专利,硅谷、华尔街,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行业,鸭子综合征都存在。
 
我们每天检查着“工作日程表”,完成今天的任务,确定明天的任务,还在想要超额完成更多任务:工作中多追加一个项目;学习中多追加一个科目……原定的下班时间早就到了,可你的同事们都在自愿加班,你也被这股“潮流”席卷其中。每个人都像永动机一样为“下ー个目标”持续努力,谁也不敢停下来歇口气。
 
这么做固然满足了自己干事创业的虚荣心,但却牺牲了“当下”,放弃了个人爱好、忍受无休止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
 
 
『预期快乐』

和吸烟、喝酒、赌博会上瘾一样,工作也能成瘾。
 
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心理学家马乐・利格曼发现动物在追逐猎物时,会大量分泌荷尔蒙。同理,捕猎让人快乐。
 
人们对目标的无休止追逐,也是基于这种捕猎者心态。而追逐过程中的快乐,对潜在猎物,比如项目、奖励、荣誉的兴奋感,被称为“预期快乐”。
 
这种预期快乐还会在生活中迁移,一直没追上的姑娘、一直买不起的手机、一直吃不上的大餐,它们都显得非常有魅力,这种吸引力就是预期快乐带来的。
 
但这是一个心理陷阱。我们被这种“得到了一定很爽”的预期快乐吸引,不断努力、不断追逐,停不下脚步。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为钱奔波一夜暴富的人、那些苦追很久终于赢得女神芳心的人、那些拼命工作终于登上高位的人,一点也不快乐。
 
阶段性目标一旦实现,追逐时产生的荷尔蒙就会褪去,你的整体感受就会改变。对于这个规律,几乎无人例外。
 
 
『工作反噬』

拼命工作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赞赏的。但在逼迫自己往前走的过程中,疯狂工作也有反噬作用。
 
首先你会没有时间思考。当周围人都在告诉你,或者影响你抓紧每一分钟工作,只有不断做出成绩,才能更成功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努力,对真正的目标,有多大用。有句话叫“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后半句是句废话,你要思考的是前半句。
 
其次,追逐带来的快乐是激素性的,来的快,去的也快。丹佛大学学者丹・吉尔伯特发现,人类对快乐的预期评估,很不靠谱。我们经常高估了完成一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就像小猫抓到一件玩具之后,很快没了兴趣一样。而从爱好中获得的快乐,才具有滋养人生的作用。那种快乐单纯、纯粹、没有目的性。但疯狂工作侵占了所有时间,剥夺了你获得纯粹快乐的可能性。
 
最后,你的健康可能会亮红灯。长久的工作带来的是长久的压力,你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会持续走低,容易出现身体倦怠、心理疲惫、愤世嫉俗等不良反应,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下降。
 
总结一下,“斯坦福鸭子综合征”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只看表面。因此,从“面子”上看,工作狂貌似在追逐自己的目标,过得很热血;但从“里子”来说,幸福、健康、快乐,他们无暇顾及,工作的反噬却越来越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