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黎:一座跟美有关的城市

 遇见三山 2020-11-06

三山:老友从法国发来问候,让我想起巴黎,发一篇旧作。

引子:

希腊神话中,三个分别代表权势,智慧,美貌的女人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争夺“谁是最美的女人”金苹果,只因维纳斯许他世间最美的女人海伦,于是他裁决了维纳斯拥有金苹果。帕里斯是与神有着“金苹果之约”的风流美男子,可以得到世上最美的女人。


美男子paris

Paris,这是巴黎名字的由来,一座跟美有关的城市。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仲马的《茶花女》,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还有民国传奇女画家潘玉良,法国哲学家萨特和波伏娃,coco香奈儿小姐,近代的蒋勋和张佳玮,这些人,他们的生活都有一个“巴黎”,上海曾经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到了巴黎,尤其是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们会大致明白这个称呼的由来。

凯旋门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旋转楼梯里和登顶后站得密密麻麻的观光人群,卢浮宫里挤到“蒙娜丽莎”画像前都需要至少半个小时以上耐心的人头攒动,凡尔赛宫里每个房间几乎只能停留一两分钟就被春运一样的人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往前走的差点窒息的人潮人海,圣心大教堂前的台阶上如果想拍个人照几乎总是会有人流过来作为背景,至于奥特莱斯和老佛爷百货里简直像菜市场一样喧嚣的人声鼎沸,甚至塞纳河游船上的烛光晚餐都几乎是坐得满满当当,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想起“百鸟朝凤”那个词语,是的,巴黎是凤凰,全世界的人们都愿意跑来朝拜她。


凯旋门狭窄的楼梯和穹顶。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


塞纳河游船上的晚餐

晨昏之际的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巴黎。

在巴黎各个景点晃荡的日子里我常常想,巴黎的魅力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巴黎?这个城市每年的游客人数都超过了国家的常住人口哦。

凯旋门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牺牲者的名字,无论那些战役是因为民族的自由或者当权者的统治欲望而战,这些逝去的生命却是活生生的。走上纪念先烈的274层旋转楼梯俯瞰巴黎市容,巴黎城以凯旋门为中心放射出12条街道似星光灿烂,拿出在圣心大教堂旁边旅游纪念品商店购买的“百年巴黎”黑白照片画册,会发现一条香榭丽舍大道几乎百年不变,想想我们经常喜欢追求的“日新月异”,几天不出门就发现很多路都不认识了,一段时间没回老家就变成自己家乡的异乡人,几乎找不到回家的路……


百年不变的香榭丽舍大道。

下楼梯的时候看到一个军装陈列室,拿破仑曾请法国最好的裁缝做军装,感觉这些军装分分钟可以去T台走秀啊,香榭丽舍大道街边咖啡是个流动舞台,阳光下巴黎女人一身随意搭配就是经典法兰西红白蓝三色——在拉法耶特(又被音译为:老佛爷)百货疯狂扫货的人们有几人知道,拉法耶特将军是法国三色旗的发明人,红蓝白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


凯旋门里陈列的军装好美。

我们到达卢浮宫参观排队的时候正好赶上有人在游行,是的就在卢浮宫里面游行,口哨和喇叭声震天响,听导游翻译说应该是卢浮宫的工作人员不满薪资待遇而示威游行,“法国人喜欢游行,动不动就游行”,导游见怪不怪地笑着说。这个,大概是法国大革命留下来的传统吧,一种革命或者运动的模式,并不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结束,反而会在长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卢浮宫馆藏近40万件的藏品常常让人忽略了卢浮宫建筑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的景点,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卢浮宫三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胜利女神雕像。


胜利女神的雕像要隔着这样的距离来欣赏,人们欣赏从天而降的神是不应该那么近的,太近了,我觉得她那翅膀仿佛裹挟着骇浪惊涛要把我带走......

看过图片的维纳斯和亲自站在维纳斯前面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古代到近现代,我们的审美观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似乎完全没有变化,我们越来越被流行杂志和时尚资讯引导着去盲目追逐那些所谓的“美”,为了把自己装进那些更小一号的服装里,大多数女人不敢吃饱,我们追求的是更高更瘦更白,我们有自拍和美图,可是我们依然会在维纳斯前为她的美震惊和感动,虽然按照现代的审美观她是略微丰腴了,几乎要属于微胖界人士,而卢浮宫里几乎所有雕塑和油画里面的人物都是偏丰满,男人都有8块腹肌,女人几乎都是肉感丰盈……在浩荡的人流中,有一个认真写笔记的老人,我默默看了他很久,觉得他特别迷人,也许这才是参观卢浮宫的正确姿势,


蒋勋在《蒋勋的卢浮宫》书中写过:

卢浮宫在巴黎市中心,我又喜欢在巴黎走路,常常经过卢浮宫,想到一张画,就进去看一看。只看那一张,看完,做了笔记,出来在塞纳河边坐一坐,看看河水,想一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再继续做其他的事。后来我才发现,进博物馆,只看一件作品,是多么奢侈的事。

大概从1973年开始,我就接了一个旅行社兼职导游的工作,专门接待到巴黎旅游的华人。其中多半以台湾的游客为主,偶尔也接到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团体。到巴黎旅游,卢浮宫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站。旅行社也看重我对艺术史的专业,可以在讲解卢浮宫作品时发挥我的所长。

1970年代,台湾的欧洲旅游才刚刚开始。一组旅行团的人数通常在四十人左右。为了吸引顾客,常常要找一位艳星作号召。时间的安排更为奇特,常常是三十天跑十八个国家。

一个社会在富有的初期,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在最短的时间看到最多的东西,渴望用最低廉的价格买到最多的物品,“俗搁大碗”的价值观因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同行的台湾小伙伴说其实最早台湾人也是在全世界各地到处购物,大声说话,有笑话说那时台湾人买下的地产都会跌价--因为他们在草地上种菜、养鸡……我在拉法耶特百货看到最多的人就是中国人和中东人,一位20年前留学法国的朋友说,那时来购物和旅游的日本人比较多。

我设想一个阅读中文的游客,可以带着一本书,慢慢在卢浮宫里徜徉抚掌,不慌不忙,但也不会遗漏最好的作品……

——蒋勋

在巴黎的时候常常感慨,学艺术的人一定要来巴黎,在巴黎学习艺术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卢浮宫里“蒙娜丽莎”前面永远挤满了人,我在外围尝试数次都无法走进去以后就放弃了,一边想着大众的审美是多么盲目,导游不停地在耳机里提醒大家注意小偷,看着屋顶和四面墙壁上的各种油画和雕塑,会有一种莫名的荒诞感,那种希望可以一个人默默地近距离欣赏一副画是多么奢侈的愿望。


几乎每天都要经过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



埃菲尔铁塔上的午餐,自制的埃菲尔鸡尾酒有气泡酒和西班牙的sangria的味道。

好在巴黎从来不让人失望,每天坐车经过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总能看见巴黎的地标,这时会笑着想,原来埃菲尔铁塔才是巴黎城中的“蒙娜丽莎”,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能看到她的微笑。(塞纳河上的桥共有36座,其中最壮观最金碧辉煌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桥。这座桥以其独一无二的钢结构桥拱,将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建此桥为庆祝俄国与法国的结盟,当时是1900年左右,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俄国,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将桥通向拿破仑墓。大桥两端四只桥头柱上镀金的雕像,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其华丽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别显眼。 )

而去过卢浮宫再去凡尔赛宫以后,多少有些惊呆了,卢浮宫真的是大方典雅,沉着雍容,凡尔赛宫则多少透着艳俗,无论路易十四多么想让自己不朽,可惜悠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凡尔赛宫后花园依旧蜂飞蝶舞,“曾是当年歌舞场”,当年有4000名贵族搬到此地只为了能经常和皇室互动,金碧辉煌的宫殿让人目眩神迷,跟着浩荡如春运客流的观光团缓慢挪动令人几近窒息,出来后站在斑剥的石头墙下,情不自禁想起那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凡尔赛宫随处可见的用羽毛来象征的"L"的路易十四。



凡尔赛宫人潮人海。

穿着高跟鞋和丝袜的路易十四。


占地辽阔的后花园。

凡尔赛宫的后花园里,依旧蜂飞蝶舞。

斑驳的古墙下,“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后花园的雕塑,曾是4000名贵族的歌舞场。

欧洲几乎每座大城市的周围都有一些特别美丽的小镇,巴黎附近的奥维小镇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我们去的时候小雨淅沥,后来就越下越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梵高在此去世,他在生命最后70天画了75副作品,生前寂寞身后名的梵高终年仅37岁,他最后生活的奥维小镇安静幽美,距离巴黎约一小时左右车程,小雨一直断断续续地下着,市政厅,麦田上的乌鸦,割耳自画像等等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行走其间,安静的街道上少有行人,村庄和房屋,田野和树林,教堂和苹果树,一切都在雨中静默无言,美不自知……

奥维小镇上镶嵌了梵高的“vincent”名字的地面在雨水中发光。

墙角随处可见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写生的地方如今都矗立着他的画作。


梵高,我来看你了。

奥维小镇的教堂。

小镇上的市政厅。

奥维小镇的树林,美得像个童话,难怪梵高会在这里画出那么多的杰作。


小镇上的餐厅里都是梵高的画,还有一部分莫奈的作品。


小镇花事正好。


小镇回巴黎的路上,随手拍窗外的景色就是一副油画,在这里时间长一点儿,你也会想要背个画夹子坐下来涂抹几笔。

我又想起陈丹青那句话:在日本和欧洲的某些村庄,你会看到自己的前世。

在不同景点之间奔波的同时也需要不停切换自己的心境,巴黎就是这样一个足够丰富和神奇的地方,来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竟然有点儿小激动:小时候看电影“巴黎圣母院”知道了巴黎,长大后看原著觉得这座城市的灵魂人物是雨果,巴尔扎克杜拉斯萨特波伏娃都是后来的事儿了…圣母院外面桥上看风景的帅大叔,自己站成了一道风景,教堂门口劝人行善的天堂地狱浮雕都只是前奏,走进教堂的第一眼就明白了这座教堂的魅力,抬起头看屋顶时间长了,就感觉灵魂悠悠荡荡出窍了…


巴黎圣母院外面桥上看风景的帅大叔。


巴黎圣母院内部。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和侧面。

巴黎圣母院出来后过桥是旧书摊,看到一些熟人:赫本,左拉,卡夫卡…3-4欧/本,徜徉在旧书摊,好像渐渐明白了巴黎魅力的核心是什么大概就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艺术吧,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地方而诞生了巴黎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继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全世界顶尖殿堂级的美术学院,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它不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影响巨大,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开渠、吴冠中、李风白等名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这里的建筑学属于艺术类而不是像我们国家是设在工科,当你流连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触目可及都是美丽的雕塑和建筑,俨然一个天然的美术大课堂,你会同意这个设置是正确的。当然,巴黎的建筑师们在他们的国家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巴黎城难得见到现代建筑,卢浮宫门口的那个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总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跟周围的古代氛围那么不搭调。是的,看过他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国内的苏州博物馆之后再看到卢浮宫前面的这个玻璃金字塔,我大概已经熟悉了他的设计风格,不过苏州博物馆我很喜欢,这个卢浮宫门口的玻璃金字塔却很难点赞。听导游说脏兮兮的玻璃清洁很麻烦,我也实在没有看出美感在哪里。


一眼看到卡夫卡。

旧书摊上有许多旧日杂志报纸,我似乎找到巴黎魅力所在了?

我想巴黎的魅力在辉煌的皇宫,也在旖旎的后花园,在深邃的教堂穹顶,也在蜿蜒流淌的塞纳河,在满目可见的人体雕塑,也在满街优雅的巴黎女人,在奥维小镇上浓墨重彩涂抹的油画,也在拉丁区沿河的旧书摊......


巴黎街头的女人,戴着红色头箍街边打电话的,披着黑色大衣在风中行走的,街边低头喝咖啡的,蹬着橘色长靴的......

巴黎太美,时间太短,据说巴黎圣母院教堂门口这个圆星星踩一脚,你就会再来巴黎,因为这是巴黎的中心和原点,于是大家纷纷走过去踩,有谁能拒绝重游巴黎的诱惑呢?


踩一脚,他日重游。


归途品尝法式甜品马卡龙,又被称为“少女的酥胸”,为此行画上甜蜜的句号。

2015年9月28日三山法国归来,写于上海。

后记:

巴黎(Paris),是法国的首都、法国最大城市,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gdp位居欧洲城市之首,世界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东京。巴黎是欧洲的公路、铁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航空运输的中心之一。

巴黎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直保留过去的印记,某些街道的布局历史悠久,也保留了统一的风格。

巴黎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之一,印象派发源地,欧洲油画中心,欧洲文化中心,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中心,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蜚声世界,巴黎绘画精华荟萃于此。文化中心,有大学,还有艺术、文学、科学研究院与图书馆等。

巴黎是历史名城、会议之都、创意重镇和美食乐园。巴黎居民为这座梦想之城带来缤纷活力,形成花都独一无二的印记。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与浪漫之都,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完-

用等待一朵花开的缓慢耐心管理财富。

s&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