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有多残酷?“自己去看”,但不是每个人都敢看

 抽屉电影 2020-11-06

时至今日,一部分人提起战争,首先能想到的仅仅是一个名词,民主人士会认为这是一场有组织的屠杀,军人会认为这是保家卫国,政治家会认为这是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医生会认为这是治病救人。

好多从事某一项与战争或多或少有着联系的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大多源于与自己职业交叉的部分。然而战争却并不只是这些部分。

我们想起了很多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职业,但唯独忘记了战争中那些手无寸铁的人民。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是什么?

面对战争,一部分人可能会拼死反抗,可能会依然参军,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次保家卫国扬名立万的机会,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可以挺身反抗侵略者的英雄。但是这些并不是人民面对战争的全部,人民就是人民,人民中有强者,但是也有人面对战争时候并没有以勇敢示人。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战争的残酷,这种残酷是一种不忍直视的残酷,是一种非人性的残酷。以往我们看到的战争电影,要么就是通过军人情怀对于战争进行整体性的刻画,要么就是通过个人情感对于战争进行升华。

这些表现方式,无疑展现出来文明对抗暴力时候的坚贞不屈,展现出来国家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的无上勇气。然而,能在战争中站起来的往往是少数勇敢者,大众的勇气远没有那些英雄人物荡气回肠,可能很多时候,能用一颗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惨状也是一种奢求,而本片告诉我们,这种奢求为什么叫奢求。

《自己去看》这个片名可能有点随意,然而这部电影却一点都不随意。这部前苏联1985年的电影,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广大无辜的人民在面对战争时候的真实反应。他们没有像《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荡气回肠,也没有像《敦刻尔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满面愁云。

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无辜的平民,他们是一群面对战争从远到近,从兴奋激动到完全没有任何感情的平民。之所以他们态度会有这样的变迁,毫无疑问,因为他们经历了战争。

《自己去看》片子主要是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为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的,迄今为止,战争在一些人眼中仅仅是数字,是国与国的对抗,是意识形态的交融等等,但所有人都忘了战争是要死人的,也没有人问一问,为什么我在自己的国家生活的很好,但是你却要不远万里的前来侵略我的家园,烧毁我的国家,屠杀我的同胞。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人们可能是天生好战,这一点估计信奉达尔文主义的人会很认同。因此,当二战爆发,当法西斯侵略别的国家的时候,他们认为是正常的。

影片一开始,孩子也觉得战争是一场游戏,甚至于自己的母亲以死相要挟不让他去参军的时候,他依旧是觉得母亲小题大做了。然而,这或许是本片最后一点关于亲情的温存了。他走后不久,法西斯的铁蹄就踏上了这个小村落,战争中,这个地图上可能找不到的地方沦陷了。

当小男孩回家以及找到幸存的乡亲们之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彻底的被毁了。然而却没有人来得及安慰他,因为法西斯的军队还没有走远。游荡到另一个村庄的小男孩在一次次死里逃生之后,他被迫经历了这一个村庄被战火的屠戮。于是,眼前的几千人被赶到小木屋中,然后用各种方式被折磨烧死后,男孩彻底的崩溃了。

他不知道在做什么,他也不知道当法西斯的军队走了以后,他自己要何去何从。在朝前游荡了一会儿之后,男孩发现这股子法西斯军队被消灭了人民获胜了,之前的刽子手此刻被人民军队包围了。

与众人一样,将自己的怒火宣泄了以后,再一次看到希特勒的头像之后,这个男孩用自己的方式处决了“法西斯”。此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军人。故事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尾声。

这是一部非常残酷的战争电影,本片基本上颠覆了所有人对于战争的认知,他率先从平民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之前人类历史上这段残酷的屠杀。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兴奋,到最后的茫然,后来在茫然中他参了军。

你如果要问参军的原因,这个时候的主人公一定说不出任何的话,这种参军是下意识地,是不由自主地,为什么参军,他可能不知道,他也许说不出保家卫国的话,但是你可以通过他的行动看出来,他是想要结束这场战争,是想要阻止这些法西斯的杀伐。

在战争中,一个原本应该坐在教室享受明媚阳光的孩子,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任何人都难以理解的伤痛,这个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信仰,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家国情怀。战争让他变得麻木,麻木到只能拿起武器跟随军队做事情,然而那些法西斯分子们从来不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切为何会发生?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