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企业为什么爱造假?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东芝浮报获利、奥林巴斯隐瞒投资亏损财报灌水,三菱汽车也窜改油耗测试数据,连串丑闻重创日本企业形象。《东洋经济新闻》指出,这凸显日本企业治理方面的重大缺陷。

奥林巴斯 2011年爆出造假事件,原来从1990年代起为隐匿泡沫经济影响加上投资失利造成的亏损,奥林巴斯用会计手法和高价并构、浮报收购金额等方式填补亏损,手法长达20年,挪用金额多达近10亿美元,股价应声重挫,失去投资人信任。

奥林巴斯事件殷鉴不远,企业治理的「优等生」东芝去年又爆出财报灌水事件。

路透社认为,东芝浮报获利可能与严格绩效考核带来的压力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东芝也遭受波及,隔年把事业重心从手机和中小型面板转移到核电与半导体,却又遭遇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打击核能业务,难以实现原本的营利目标,企业逐渐默许低报成本、高算收入的行径。

日经新闻则指出,三菱汽车造假反映了环保车市场和日本轻型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日本中坚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专家表示,消费者对燃效的优劣很敏感,三菱可能是面临庞大的竞争压力,为取得市占出此下策。其实三菱前科累累,先前就发生过隐瞒召回等丑闻,这次事件爆发后有人说造假根本是三菱的DNA

日本协会理事长滨田真树人指出,日本企业治理有重大缺陷。

制度上,是由股东行使议决权,选任独立的取缔役和会计监查人,透过监督避免经营者走偏,但在东芝、奥林巴斯事件里,却没能发挥健全的监督作用。另一个问题在于「内部统制」的失败,亦即确保组织内业务适切运转的流程遭到经营者无效化。

东芝虽然很早就跟随欧美先进企业,设立指名委员会和监查委员会,却只流于形式,平平找了一堆资历辉煌的人,却没能发挥治理的作用,空有形式而欠缺精神。

滨田强调日本上班族和企业家的道德感很强,一般不认为一流大学毕业、进入一流企业的人会做出这种事情。那为什么会有东芝、奥林巴斯这种组织性的做假帐呢?滨田认为这是因为日本的企业组织特性使然,下属很习惯去揣测上意,然后采取行动,所以一旦经营者的伦理观崩坏,整个组织走偏的可能性非常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寻找能力强也有道德感的人才进入高层、负责监督。

日本部落客观察,东芝丑闻完全打破外界对一流企业日本职员的菁英形象,变成了盲从、对上级不合理难题只能唯唯诺诺遵从的职员。虽然也有优秀的菁英职员,但日本企业这种绝对服从上级命令的体制下,隐蔽整个组织的不当行为也成为常见的现象。

至于近几年高岛屋、三越伊势丹的食材名不副实丑闻,也与竞争压力有关。

日本长年通货紧缩,加深消费者贪图物美价廉的倾向,企业压缩成本的手段逐渐游走道德与法律边缘,经济挫折更加深日本社会对奇迹式成功的向往和推崇,因而有小保方晴子、佐村河内守的破灭神话。

根据东京商工research,2014年度财报不实的日本企业有42家,较2013年增加4家。

东京证交所去年导入新企业治理指导原则,希望确实改革企业治理,增加经营透明性,符合海外投资人的期待,避免市场对日本企业印象再恶化,而 三菱造假事件不啻再度打击改革动力。

总体说来,日本企业造假事件频出,反映了日本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部分企业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持过去的名声和竞争力,不得不造假,出此下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