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4.0并不遥远,小企业也可以工业4.0 (简明清晰)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工业4.0是无法回避的大趋势,而且来得很快。

现在有一种错觉,这是大企业才玩得起的,

但是在欧洲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了工业4.0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德国小企业,也玩得起工业4.0

德国有一家专做物流车队轮胎的公司。那种轮子很贵、耗损很快,是物流车队很大一笔支出。这家轮胎制造厂正将商业模式改为「不卖轮胎,卖里程数」。

每一个轮胎都装上感测器,透过网路传回数据,以便随时监控。他们的服务人员在你的轮子出状况前,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帮你更换轮胎,完全做到预防性维护。

轮胎公司因为掌握这些数据,对产品的了解和改进,也有了依据。对物流公司来说,轮胎成本完全可以预测和固定,其他跟轮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不用再烦恼。

再举个例子。德国机械行业的隐形冠军凯驰,专门做高压清洗机的。它已经改变了商业模式和工作流程,不卖机器、改卖服务,研发人员改和客服人员一起工作。


四十年来,从没洗过澡的欧洲的城堡,红砖墙和地板上的陈年老垢,有高温蒸气和高压水柱经过的地方,瞬时光洁如新。

为它洗澡的,是全球清洁设备龙头,德国凯驰(Karcher)。被凯驰「洗澡」的地标,还有巴西基督像、埃及人面狮身巨像、美国拉什莫尔山的总统群像、纽约自由女神像等全球100座名胜古迹。

凯驰的新型产品介面,如今已全面改变为简易的图说,欧洲已经全面上网,远端即时监测机器状况。

以前客户机器故障,必须打电话苦等维修,「客户人工成本都很高,一台机器坏了,那一天他们就要靠很多人力去补,」陈永钦说,「现在我们透过电脑监看,就可以告诉它,这台机器电瓶最多只剩三个月的寿命,那个刮刀两个月内一定要换,预测性侦测维护让双方成本都降低,效率都提高,」这一套,欧洲已经做了。

凯驰甚至完全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客户可以不买机器,改买使用多少压缩过的空气来计费的服务。因为凯驰的清洁设备,都是压缩空气形成压力,让水变成高压强水柱,来清洁脏污。

中国企业的进步,震惊了德国企业。

德国有一家电梯制造业者的客户,接到中国来的厂商洽询说,他们可以在电梯外面和电机上挂上一些小设备,监听电机和电梯内外发出的声音,判断电梯是不是即将出问题;一旦有不对劲的征兆,在电梯还没有故障之前,他们就会赶来提供维修服务,让客户可以不必等电梯坏了,打电话给电梯公司,然后等上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会有人来修。

这中国来的小公司完全不用经过电梯制造公司,也完全不需要电梯公司掌握的数据和客户资讯,他自己也不生产电梯,只做服务。换言之,电梯制造业者卖掉电梯之后,就有可能完全被晾在一边了。

这家电梯生产商听了这事之后,吓到了,开始思考翻转商业模式。


制造业者必须明白,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这些非常善于运用大数据并从中赚钱的公司,它们的优势,甚至不如制造业者,但是制造业者的脑袋,要整个转过来才行。

你使用Google和亚马逊的服务,它们没有卖什么东西给你,也没跟你收什么钱,只是给你一些应用程式,改变了你的生活;你则给它们你的位置、喜好、需求,你也没跟他们收钱。而它们把你的这些资讯,卖给消费品行业,使它们能够提供产品和服务给你。

但手机以外的产品产生的数据和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只有原厂和下游的销售厂商独家拥有。Google无法获得,也只有制造商和供应商可以和使用者约见面。

所以,制造商必须找出它可以怎么样利用这些大数据,为客户创新产品和服务。

拥有数据的供应商如果不善用这些数据,会有别人来抢。

特别是有些小的新创公司,它们只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好的点子和一些程序设计,就可能会把服务你客户的生意抢走──而这本来是你可以做的。这些小公司插进你和客户中间占有一席之地,还可以活得很好。

工业4.0不等于自动化,而是要改变工业中的信息孤岛

工业4.0,不等于自动化,并不是大量使用机器人,工厂里面没有人。

工业4.0,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在这其中,服务才是主角,产品只是服务的载具。企业需要的是一位看清趋势、勇于面对的领导者。

就算像德国宝马汽车一样,制造过程自动化做到极致、58秒生产一辆汽车,但如果研发工程部门的信息流,到工厂的门口就停了,研发工程师跟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就完全没干系了,等车子到了车主手中,车厂若想了解车主的使用状况,除非车主把车子开回来检修,否则完全无法得知。这就是信息孤岛。

就像德国大众汽车废气数据造假一样,大众汽车统计全球有多少辆车子受影响,要花上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


如果不同部门,不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你制造、销售的每一辆车,都透过联网,把使用的数据传到车厂手上。所有产品都在你的监测之下,你是不是在电脑上敲个按键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工业4.0真的不只是制造自动化,而是透过产品从无到有、到使用,整个价值链的实时(real-time)管理和服务。让整个价值链能够从终端使用者的需求反过来,往销售、制造、设计、研发去推,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

这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让全世界用了一、两百年的价值链,顺序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绝大多数公司的不同部门,现在就像一座座的孤岛,岛跟岛之间没有连结。因此,企业必须改变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的整套价值链,让所有的资讯流在同一个平台上、讲同种语言、充分顺畅地在每一个部门之间双向流通。

这么做不是为了流行,而是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去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而在物联网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伴随产品而来的「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

英国劳斯莱斯告诉我们: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这是工业4.0的目的

设计制造飞机、舰船发动机与发电机的全球第二大动力系统制造商——英国劳斯莱斯,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以下这则故事可以提供解答:

今年上半年,南美洲某航空公司飞往美国西岸洛杉矶的某班机,在预定抵达目的地四小时前,飞行中突然收到来自劳斯莱斯服务人员的讯息,告知引擎运作数据有异常,降落后应立即检修。

班机落地后,派驻美国西岸的劳斯莱斯维修人员已在机场待命,手中拿着英国总部提供的所有引擎飞行数据,直接找到问题所在,只花了两到三小时就解决问题,没有延误飞机下一个航程。

这是劳斯莱斯民用航太事业部,在十六年前创业界之先,所发明的创新服务商业模式:不卖飞机引擎,改卖「飞行时数与维护服务」,让劳斯莱斯成为工业4.0的最早实践者之一。


劳斯莱斯的神秘监控中心

劳斯莱斯如何预知飞机引擎有问题?走一趟位在英国中部工业小城德比(Derby),就知道答案。

德比是劳斯莱斯飞机发动机的最大生产基地,设计制造空中客车A380、A350,以及波音787等大型客机使用的喷气式发动机。

劳斯莱斯的大型客机发动机,全球市占率第一,达45%。它和第二名、市占率43%的美国通用(GE),几乎独占了整个市场。

在这个有一万两千名员工,有如一个小镇的德比厂区,有个不到网球场大小的「监控中心」。


劳斯莱斯的发动机健康管理部门(Engine Health Management),随时有二十几名工程师,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这个小房间里盯着大大小小萤幕上的数字,监控安装在全球近100家航空公司客机上的4600具劳斯莱斯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每具都安装20到30个感测器,随时收集转速、温度、震动、油压等各种运转数据,并透过卫星回传在德比的监控中心,进行即时分析,和几千笔资料做比对,检视引擎是否正常运转。

若发现任何数据异常,客服人员就会马上通知飞行员及航空公司,派遣劳斯莱斯维修人员提早检修,避免引擎发生无预警故障。「就像医生随时监督每个人的健康一样,」

回到南美洲航空公司客机的例子,「如果是航空公司自己做,得先花一大笔钱找当地维修人员,从找问题到维修可能要花上10个小时。」

在工业4.0的专有名词中,劳斯莱斯所做的,是利用感测和连网装置,做到「机器状态监控」和「预防性维护」,避免设备无预警故障,维持在最有效率、最佳的运作状态。

不过,劳斯莱斯在16年前成立发动机监控中心时,工业4.0这个名词还没出现,主要的研发动机,是来自全球航空公司最现实的需求。

4%的成本换取65%的效益

劳斯莱斯服务部门行销主管杜勒维兹(Alex Dulewicz)解释,飞机发动机维护的直接成本,虽然只占航空公司营运成本的4%,但其实整体营运支出中,有高达65%是直接或间接和发动机有关。发动机没有照顾好,会产生负面连锁效应。

所以,「航空公司的董事长常告诉我们,他们最不希望发生的事,就是飞机在没有自己维修厂与维修人员的外地,发生无预警发动机故障,」杜勒维兹说。

延误航班与旅客行程不说,还必须花大钱找当地维修人员,或派工程师大老远飞过去,费九牛二虎之力将飞机救回总部,造成财务与商誉的双重损失。

「所以,他们希望飞机随时保持在最佳飞行状态,」杜勒维兹点出航空公司最重视的关键。


90年代晚期,劳斯莱斯率业界之先,将销售飞机发动机的商业模式,转变成销售「附带发动机的飞行时数和维护服务」。

也就是将发动机「出租」给航空公司,并由劳斯莱斯提供发动机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维护服务。使用寿命结束,劳斯莱斯就将发动机回收。

换句话说,航空公司只是支付「使用」发动机和服务的费用,劳斯莱斯保留发动机所有权,并提供全套服务。

目前包括美国航空、国泰航空、新加坡航空在内,全球已有近100家航空公司,使用劳斯莱斯的各种服务方案。

这样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设计,可说是一石三鸟。

改卖服务,现金流更稳定

除了解决航空公司长期的困扰之外,透过数据分析,还可提升发动机燃油使用效率,减少燃油成本。

对劳斯莱斯来说,卖「服务」可有更稳定的现金流,保留发动机这个「资产」的所有权,也更有制造出最高品质、寿命更长的引擎,以及提供更好服务的诱因,如此才能增加财报上的资产价值。

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累积的大量数据,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更多发动机运作的细节,在未来设计出更好、更安全的喷气式发动机。而对乘客来说,当然就是有了更安全的飞机。

「总归一句话,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维持飞机发动机作为一种资产的价值,」杜勒维兹强调。

劳斯莱斯新商业模式的成功,后来吸引了美国通用,以及其他中小型飞机引擎制造商跟进。

英国自动化产业协会(GAMBICA)执行长菲尔普(Graeme Philp)认为,劳斯莱斯虽然不是为了工业4.0而做,但却成了工业4.0中资产监控、预防性维护、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