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最勤奋瑞士人,遇到世界最勤奋中国人,职场文化冲突事故!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瑞士人死板,喜欢按部就班做事;中国人灵活,善于应对突发状况。

瑞士是个小国,重视出口,所以目光必须向外,瑞士人也相对有着较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反,一些中国驻瑞企业的中方负责人,简单粗暴,跟瑞士当地员工起冲突。 

中瑞文化差异,在中国老板管理瑞士员工的时候爆发出来。

图片说明:对正在苏黎世大学,攻读欧中商业管理硕士课程的同学们来说,跨文化不仅是学习内容,也是每天的生活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张新华是哈尔滨人,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高考恢复后头一年,她考入同济大学,成为材料科学博士,后在苏黎世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此后30年,她便没有离开瑞士。

作为苏黎世大学,欧中商业管理硕士课程的项目负责人,张新华天天都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打着交道。该课程第一期学员,一共30人,其中20位来自中国,10 位来自其他不同国家。跨文化不仅是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也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图片说明:张新华教授

“学生们在互动中,也明显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他们在做小组作业时,出现过矛盾,瑞士学生抱怨,评分不公,因为中国同学付出少,合作被动,但大家却得分相同;但中国学生会觉得,既然我们是朋友、同学,所以能者多劳,你就代表我吧。” 

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处世观的分歧。于是,张老师把“个人工作量的相对比率”,添进评分标准中。有了明文规则,中国学生便开始,更主动地参与小组工作,而瑞士学生,也不好意思再为工作分配的问题,而斤斤计较了。

比较文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张教授开门见山:“中国以集体主义为主导,这也是孔子自古建立的价值体系。个人要牺牲自我、贡献大家,否则就是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等级关系清晰,下属服从上级,天经地义。”

“但瑞士,却是个人主义社会,这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稀疏、简单,使得等级关系的表达不凸显。”在瑞士,人们讲求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价值,考虑事情得从个人出发。他们觉得,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怎能对别人有贡献?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中国思想品德课里的“螺丝钉的精神”,难道不对?

个人要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没错。雷锋当年,确实在日记中写过:“再好的螺丝钉,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被当作废料”。 

可是,这句话还有上半段:“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但如果缺了它,那整个机器也就无法运转了”。小螺丝钉要为大局,牺牲自我;可如果小螺丝钉牺牲了,那大机器,又如何工作呢?

在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个人的牺牲或服从,也不是无条件的。就好比,一个人从小听家长的,但同时也得到家长的保护。这种“家长式关系”,得扩延到学校和工作单位里,上级如果想下级忠诚听话,那就也得相应地维护、给予下级利益。很明显,螺丝钉和大机器之间的关系,是相依,而不是相斥。

“我曾经在课上,做过一次‘理想领导’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很有深意,”“在中国学生心里,‘懂得理解关心我,照顾培养我,给我晋职机会的,是好领导’,这一评判,是从人际关系出发的;

而在瑞士学生眼中,‘懂得放权,相信员工,给员工施展能力机会的,才是好领导’,这意味着,工作本身的表现,才是他们的判断基准。”

想想确实如此,瑞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虽和“为人民服务”有着相似的意思,但在瑞士的“人际关系”元素很淡,“就事论事”的态度,反而更浓。

对“勤奋”的定义不同
 
瑞士人和中国人的勤奋,都名扬在外,可当瑞士员工遇上中国老板时,他们突然“变懒了”,这是怎么回事?

前不久,一位在被中方收购企业工作的当地员工,吐槽了自己的中国上司。无礼、专横,成了中国上司的代名词.

最让瑞士职工忍无可忍的是,中国领导居然调查,并干预职工的病假。怀疑和不信任,在瑞士职场中是“逆鳞”,谁也不能随便怀疑一个人。

这是两国商务领域中,体现的另一个显著文化差异。中国职场关系,建立在管控的基础上,上司认为,自己不了解员工,谈何相信员工?在中国,要在彼此间建立信任,需要长时间的考察、考验,管控是建立信任的前提。

可是在瑞士,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前提,上司从一开始,就要信任下属,除非发现下属有不检点的行为,如请病假干私活等,领导才会开始管控。在这里,管控是不信任的信号。

瑞士人不如中国人,吃苦耐劳?这肯定不是,瑞士经济的发展、国力的稳定,充分证明了,瑞士人十分勤奋。只是瑞士人的‘勤奋’,和中国的有所差别而已。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瑞士老板,想试探中国雇员的‘底线’,他有意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付于他们。结果老板发现,无论给中国人多少任务,他们就能吃进去多少,即使把白天黑夜搭进去,也要完成任务。

这要是在瑞士,下属肯定会明确表示,这不可能做到,直接跟领导黑脸,说NO。”

说到底,其实就是两种文化,对勤奋的定义不太一样。中国人善于打集中战、疲劳战;

瑞士人的工作道德,是工作、休息泾渭分明,该干活时好好干,该休息时休息,疲惫上岗容易出错,得不偿失。拿制表师行业说,若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就必须整体返工,成本便会更高。

复制也是一种创新 

中瑞间“诚信”的碰撞,不仅仅发生在老板和员工之间。中国“擅长复制”的名声,由来已久。可这在推崇创新的瑞士人看来,钻研仿制和诚实守信,是南辕北辙的事。

多年来,技艺越来越“精湛”的中国仿制表,一直是瑞士钟表业的心病。随着中国公司接连并购,瑞士大中型企业,瑞士创新、诚信的名誉,是否会受到影响?

图片说明:中国“山寨”的瑞士手表

其实复制,也是一种创新。为了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既可以从用户那里,去挖掘新点子,也可以调查竞争者,正在研发什么。高质量的拷贝,是创新的开端,只要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原有基础进行改进就好。

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也在复制别人的东西,但现在,它一跃成为发明大国。从模仿到创新,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况且,“脑洞大开”,似乎也不是瑞士人的性格。其实,从无到有的创新,在瑞士也不多。

瑞士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追求完美、挑战极限的层面上,比如,腕表要精确到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秒。

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创新排名,正在直线上升,截至今年,中国排名29位。中国企业渐渐开始重视,研究发展方面的投资,也将创新摆到更重要的位置。

法律对专利的保护,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法律执行力强的社会,如日本,创新就有良好的发展土壤。谁创新,谁得益,这点至关重要。

在中国,员工的好想法,可能会被领导拿走,这样谁也不愿意,再透露自己的好想法。说到底,创新与否,还是关乎诚信与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总是需要双方,去相互适应,跨文化永远是双向的。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改变谁,而是让不同文化的人,靠放心态,了解相互间的差异,从而做到理解和包容。

另外,正直、尊重他人、善良这几个特质,永远是游走于文化间的通行证,就好比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爱的语言。

亲爱的朋友,你在你的职场中,感受到了领导的正直、尊重和善良了么?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