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人才“围城”:里面的要出去、外面的进不来,值得我们大陆思考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现在的台湾青年,选择背井离乡,去内陆或国外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台湾的未来,几乎不抱希望。

这些人不是特例,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最优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面对台湾政治败坏、产业发展停滞、社会颓丧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的能耐,也许足以逃离,但不足以振衰起弊。

台湾现在的人才困境,很可能不是欠缺,某特定领域的专门技术、知识人才。而是缺乏,综合性、前瞻性、能带来变革与创造的人才。

▐  青年辜负台湾,台湾埋没青年,到底是谁对不起谁?

打开天窗说亮话,当下,台湾多数的大学和教授,辜负了社会,浪费了资源,耽误了学生。

诚然,有些台湾大学,已经感到危机,开始想改善方案,但常是着眼于:如何多招些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率,更堕落的是,花大量心力追逐研究计划,企图从行政管理费中,挤点钱维生。许多人都看到,大学的教学品质,对于填补目前业界人力资源而言,十分勉强,更别说推动台湾,进入下一个境界、整体向前进展。

图片说明:某大学的校舍,外表翻新了,但是精神格局翻新了吗?

我认识一个台大校友,他在剑桥读硕士、在哈佛读了博士,他决定长久离开台湾,而且对于台湾受教育的过程,极度失望,他是这样说的:

“台湾的高教体系,不曾真正思考,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台湾现在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只能培养代工人力,但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方法,可以培育领导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台湾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认清,这个幻想和实质之间的差别。”

他说的没错,半世纪之前,台湾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代工产业的人才,算是相当称职。当台湾处于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缺乏,开发程度低落的时代时,他们需要的,是将已发展好的知识快速引入、利用,并且让年轻人,快速学会一种能力,快速上手,以提升经济产出。

▐  曾经称职的高等教育,今日落后于时代,为什么?

在当时的代工体系之中,精通于一项专业的人,就是好人才。只要年轻人学好他的专业,勤奋努力,听从领导的话,就可以安稳、平顺、快乐地过一生,而台湾,也可以成长茁壮。

所以说,长久以往,台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专业人才,达成了当时的任务,造成台湾快速的成长富裕。许多人以为,只要照过去的方式继续下去,台湾也可以继续成长发展。然而这个想法,并没有成真。

因为大环境,以人们没想到的方式,在快速改变──新兴国家崛起、网络与自动化快速发展,全世界经济产业的形貌,都在发生大变化。

一个转型和变动的时代,有些产业会整体外移,或是萎缩,有些产业会快速发展,一日千里。在转型和变动的时代,有些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做预估判断、能快速更新管理技能,能正确投资技术研发,于是不断成长;而有些企业办不到,于是会凋零式微。

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人才,需要能理解大环境、大局势,才能在决策与执行岗位上,做出合适的策略规划。也要有长远而阔大的视野,才能对个人生涯选择,进行合适判断,并且在不断的转变中快速调整自己的能力、方向、定位。

在转型及变动的时代,具有广大视野、应变能力,非常重要。但这些能力,却是擅长于专业分科的教育模式,所最不擅长培育的。

▐  台湾需要引领改变的人才,他们是什么样貌?

在这个时空环境下,具备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人,顶多自保──在台湾拿低薪自保,或是走出去、领高薪自保,最终都是自保而己。台湾需要有一群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质:

  1. 了解世界全貌,并且洞悉事物运作成因:要能够“开拓未来”,前提是能够深刻“理解现实”,了解“驱动世界改变的力量”,进而能构思未来的开创方向。即使追求的只是单点开拓,都要基于知晓大局全貌,才知道单点改变的方法,因此,跨领域的见识与求知力是非常重要。

  2. 具有强大的主动性:从那些开创性人物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的主动性受到重视、培养、鼓励。他们做事,不是源于制度的要求,也不是被规则和习惯指导,他们看到(别人都没看到的的)重要的事,然后就去做。

  3. 具有创新精神:学习重复是一种思维模式,但学习创造,是另一种思维模式。套公式,学习教科书,都是在教育重复。台湾目前的情况,需要鼓励学生,去创造,是一种无公式可套、无正确答案,无教科书做全盘指导的新模式。

▐  教授和大学校长,知道怎么培养开创人才吗?

新型的人才需要多领域的养分。台湾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规则,往往是基于降低成本、简化校方行政运作的思维设置,对学生有大量限制,其实不利于培育台湾最需要的领导人才。

台湾绝大多数的大学教授,以及他们所遴选出的大学校长,本身是专业学术领域的高手,是学术研究的专家,是聪明努力而且善良的人,但他们本身,却不是跨领域和带领变革的人才,他们更不知道,怎么培养这样的人才。

所以跨国界、跨文化、跨行业、跨学科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也不能局限于,术业有专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而应该鼓励教授与学生,往“跨”模式发展。这可能要花费十年、乃至半个世纪,去转变人们的观念、学校的教育模式,但我相信,只要结果是好的,历经的过程再艰难,也值了!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