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90年代还生产掌上电脑处理器,为什么现在制造业全没了?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香港制造业,曾经称霸全球,制衣和塑料花等最早期的制造行业,曾经撑起了香港制造。香港机械电子其实也有很高的水平。

但是,现在香港制造满地鸡毛,整个香港都是金融发股,炒楼,完全没有制造业的空间了。

没有制造业,香港的金融业,根本撑不起来一个8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年轻人根本找不到工作。


中国资本,曾经帮助香港制造业起飞

自从香港开埠,英资洋行就专务贸易,制造业方面只有兴趣造船,这给了华资很大的挥洒空间。因此华资为主的制造业,造就香港上世纪下半叶的荣景。放眼世界,香港案例很反常。

繁荣的制造业,香港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做劳工,因此,港府对于大陆偷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香港人口快速发展。

通常,殖民地缺乏政治自主,经济上一向只能做母国附庸,成为避税天堂或自由港或有可能,要透过工业化快速发展难如登天,香港地区却办到了。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背后,都有产业政策,只有港府是无心插柳,因此香港在四小龙中也是特例。

就因为太特殊,欧美经济学家才特别推崇香港,高举香港为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典范。1980年,香港制造业进入顶峰,无线电视刚播完《楚留香》,香港的玩具、成衣、塑料花、钟表出口数额,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

如今已没人会把当日制造业繁荣,归因于政府不干预了。那么,发生了什么,让香港制造业完全空洞化?

香港产业空洞化,谁之过?

中国改革开放了,香港制造业在1980、1990年代纷纷移过去中国大陆,深圳划为特区,香港工人马上面临河对面数以百万计的竞争对手。香港老板关掉香港工厂,去利用内陆廉价劳力,是符合市场逻辑的。 

问题来了:当年的四小龙,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不也一堆工厂移过去?为何香港的产业空洞化特别严重?

1990年代风行的Palm掌上电脑,全都是采用香港研发的龙珠处理器。香港半导体业曾一度超越台、韩,如今却成过眼云烟。

在其他经济体,产业外移潮的同时,总有些选择留下来的工厂往上升级。这在香港却没发生。

一,97、98年是亚洲四小龙产业升级的关键点,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凤凰涅磐,产业结构升级,以三星为代表的财团,开始大规模进军高新科技。而香港热衷于炒金融,炒楼花,炒这个炒那个,对于需要长期发展、费心费力的制造业已经不感兴趣了。

第二,港英当局在移交期间,留下了很多经济陷阱,例如港府在过渡时期,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土地供应不足,造成1990年代房地产狂飙,排挤了其他投资。

第三,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忙于政治化事物,对于工业制造等长期战略不够重视。

最近,四大家族中,除了李嘉诚,都表态捐地出来,由政府建造新的房地产项目,平抑香港地产价格。人们才知道,原来那么多地块,被垄断在四大家族手中,而不是香港特区政府手中 。

第四,只有提高视野,看整个大湾区,才能看清香港制造业的特别竞争力。

通常,制造业蓬勃的经济体才能发展出高端服务业,香港却是例外。一来是工厂迁去广东后,接单仍在香港,这叫「前店后厂」。

举例来说,香港利丰集团是一家香港甚至世界范围内商贸业的一个著名创新企业。没有厂房、仓库、运输工具,也没有任何垄断权力,凭借着复合型的知识和人才、规范的工作流程、良好的商誉,为客户管理着采购、分销、物流、信息、在途资金等各种重要环节,并以这样的服务获取着稳定的回报和快速的成长。

它独具特色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更使其四度成为哈佛商学院MBA的教学案例,其当家人冯国经、冯国纶兄弟,被称为“亚洲最有头脑的商人”。

香港利丰集团则是「有店无厂」,拿到客户样品,就帮忙买原料、找工厂、控品质、盯进度,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供应链管理商。做的虽是制造,却不经营工厂,是如假包换的服务业。

图片说明:香港利丰集团同英国球星贝克汉姆合作,出品贝克汉姆个人品牌的时装。

香港背靠中国和大湾区广大市场,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发展制造业,好像有点拗口......

香港人坐高铁,去大湾区打工的时代,即将来临

香港的经济很好,金融、法律、咨询、会计的专业人士在香港的收入,绝对比在其他四小龙国家高出一截,台湾地区做实业的人,其实很羡慕香港可以搞金融,赚大钱。

香港的经济很差,香港制造业流失的中间收入职缺太多,远非这些服务行业可以弥补。剩余香港人力,只能被餐旅、零售业吸纳,从事低工资工种,造成贫富差距恶化。

如果我们理解了香港制造业独特的升级路径,香港制造业下一步路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紧密拥抱大湾区,更深入的融入大湾区。

中国开发大湾区计划,实际上把香港摆在很高的位置,继续利用香港的国际开放环境,发展香港的高端服务业。

依据计划,香港将专注于研发、营销、广告、国际市场、融资等。这种大湾区的经济愿景,会为香港创造更多的高薪职位,为香港带来又一波经济繁荣。

内陆和香港的经济和人才交流,会提高一大截。既然要粤港澳融合,两边免不了要人口交换。大批内陆的高科技人才,也会大举进入到香港。

但是,从香港人的角度来看,他可以接受去大湾区工作么?香港本地人如果嫌香港本土市场机会少,可以利用港珠澳大桥通勤上下班,或举家迁去内陆工作生活。

中国为了兴建三峡大坝,曾迁徙过120万人。因此,香港人来大湾区工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本来不都来自内陆吗?

当年香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们从内陆来到广东;现在香港只有金融业了,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了,从香港回到内陆不是一样的么?

这样的流动,就像现在的东北地区一样。

只是,好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香港人并不这样想。香港人可是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如果下嫁、向下被迫迁移到不自由的地方,是何等屈辱?

香港在变,大势在变。

香港人不自己变化,香港环境就逼着香港变。

编辑:鹤立高岗  格式:黄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