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士弘毅 任重道远

 心生欢喜君 2020-11-06
Share
遇见幸福✿心生欢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而你喜欢看我的文字,亦如我遇见这句话的欢喜。

本周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害怕失败,连尝试都不敢尝试的人。from《阳光小美女》

从/今/往/后/我/们/不/说/再/见

《寄李道夫》

此学不讲久矣。鄙[bǐ]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而闻者往往诋以为[wéi]异,独执事倾心相信,确然不疑,其为喜慰,何啻[chì]空谷之足音!

别后时闻士夫传说,近又徐曰仁自西江还,益得备闻执事任道之勇、执德之坚,令人起跃奋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得弘毅如执事者二三人,自足以为天下倡。彼依阿偻[lóu]你之徒虽多,亦奚以为哉?幸甚幸甚!

比闻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学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仆诚甚为执事喜,然又甚为执事忧也。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

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sì]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pǔ]。不然,将有捍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不知尊意以为何如耶?

病疏已再上,尚未得报。果遂此图,舟过嘉禾,面话有日。

先生写一封信一定是欣喜的,因为透过书信可以看到知己之间那份惺惺相惜之情。

先生坚信自己的心学之正,不惧外人谤议。又喜友人李道夫也坚定站在自己这边。

自古以来,曲高和寡,流俗者众,坚守者寡。因为先生站的高,看的远,所以能坚守初心不动摇。

先生跟友人的这封信,像是知己对谈。先生谈到了世俗主张和大众随波逐流的信仰,与阳明心学背道而驰,但先生丝毫不敢到气馁

他坚持相信,总有一天良知之光会传遍中华大地。这封信先生表达了这样的信心。

先生所坚守的心学并非被当时的人所认同。凡人擅长自我怀疑,不肯坚持所见。圣人坚定己见丝毫不为世俗所动摇。可见立志之坚。

又喜知己一起弘道,喜不胜已。人世间匆匆一场,唯知己难遇。知己已遇,共志而行。

虽和者寡但唯志坚,可倡所学。今天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的人也属于少数,但这些少数将会带动多数人。

我们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如此,是少数先觉醒的人带领大家一起争取民主独立,过上幸福生活。

先生默默去做,去行,而不是大肆宣扬,就是把精力放在对的地方,而不是徒向外界解释证明,浪费时间精力。

反观我们,做多少事是为了证明,其实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做的事都是在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还需要证明吗?有个证明就说明不是如此,但我要伪装。

学习成长生活首先要做自己,而不是粉饰太平。感恩学习让我看见,每次做事问问我有没有证明?讨好和控制?

让心光明,做光明事。

如果做此事我心不安,就不要做。如果心安就不用去证明,心安理自得。

除此之外,士不可以不弘毅,作为学习的先驱,我们要行道弘道,如此方为士之行。

不怵分享,不吝啬分享,不羞赧于分享,把心摆正,大大方方的学,大大方方的展示,身体力行做致良知的践行者。

我们要身体力行更要去弘道。此事任重道远,所以要在平日生活下功夫,做好自己的功课,才能支持到需要的人。

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要从内主动打破生命局限,包括思维和行为障碍,主动成长自己。

在生活中带着觉知,保持一颗良知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清晰意识到,当有情绪的时候,行为只能由头脑指挥,怎么做都可以。当情绪化解后,心会告诉我们怎么做。

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就是因为体会到对方并不是我情绪的起因,自然不应该让他人承受我们的痛苦。

教育也是如此,要以终为始,以终点决定自己的起点,主动承担责任,实现关系共赢。

众人溺于水中,苦而不自知。先生冷眼旁观,告诉友人不要做下苦海送衣物的事。

无论是遇到什么老师,什么法门,不过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桥梁。除非我们愿意改变,否则就算救命绳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先生清晰知道,别人没有准备好,自己就要,无论什么不过是衣物而已。

用得着是工具,用不上是负担。先生能看到众人如溺水之人,何必给他们衣物徒增烦恼?

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学了之后更疑惑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拿了衣物又不肯舍,还不肯爬岸,结果负担更重。

因为先生看到了这点,所以冷心肠实为热慈悲啊!不过,未必能被众人理解,但先生知友人是知己,所以坦诚相告。

知己之言不在多,字字句句真心实意。

先生知李道夫传道心之切,用功之实,然依旧诚心相告:不可过于急切,要随机随缘接引,不可妄言妄行。

这也是出于对友人的关切,更是先生传道讲学多年的体悟。

凡事欲速不达,特别是化人性的事,更不可只顾一腔热血而不注意迂回策论,在这里,看到了先生的智慧和慈悲。

先生对友人的提醒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坚定立场,同时给到对方想要的。

学习做事都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慢慢做才能久久为功。

 这个世界据说不需要全部人醒来,只需要十四万人醒来即可。一个佛陀,一个耶稣,一个孔子就可以影响千百年的文明。

所以,我们真心不用操心他人的事,做好自己,持续发光发热。

先生说导人致良知要善巧方便,要有智慧,要因势利导,还要掌握度。而这就是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要练习的功夫。

在弘道之路要善巧方便,随缘接引,不可僵硬死板,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要给人所需,不要给己所愿,这份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践行。要看到对方目前最需要什么,及时提供自己能给的,但不过分。

道理都很明白,但度的把握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历练验证。不要怕犯错,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活在当下。

书信的最后,想到将要和友人面谈相聚,先生最后也是很欢喜。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生命中有人知你如知自己,可以惺惺相惜,可以同道而行,实乃良知路上的一大幸事。

反观我们自己,是否和有志者同行?是否亲近善知识?是否按照正知见而行?还是因循守旧,沉迷习气?

唯有亲近智者才能反观自照,日日反省才能有所进步,唯有珍惜学习机缘才能不断成长。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非大笑之不以为道。

人对阳明心学的态度可以印证自己到底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

凡是相信再看见的人有福了。先相信再看见,就是将梦想蓝图化为美好现实。

没有这份相信,如何创造美好的现实?只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看见愿意看见的,如此,还是活在一个局限的世界。

致良知,就是走出局限,走出小我,回归光明和大我。

唯愿大家勤而习之,做一个上士,成为阳明心学的印证者,传播者,践行者,坚定地走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如沧海泛舟,且歌且徐行。

星星发亮

是为了

让每一个人有一天

都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星星。

from 《小王子》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