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剧演员那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客都原创】

 客都原创 2020-11-06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粤剧、潮剧、汉剧)之一,作为国粹,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200867日,广东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剧演员饰演的角色分为: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刻不离手机的今天,喜欢看汉剧的人却越来越少,以至很多剧团入不敷出,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果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剧种,这个剧种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消失了。我不是戏剧迷,因为喜欢纪实拍摄,十几年前就开始接触汉剧。很多戏曲爱好者欣赏汉剧,是从前台开始的,而作为摄影发烧友的我一到前台,啥感觉也没有,拍出来的照片总感觉是剧照,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也没有活鲜鲜的个体。在前台所看到的,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剧,演员们的一招一式,皆在导演的设计之中,颇难激起心中涟渏,而在后台则不同,可以拍到演员们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的变化,拍到台前察觉不到的细节,只有细节,才足以憾动和感染观众。特别是在炎炎的夏日里,这些演员们,身穿几十斤厚厚的演出服,脸上擦着浓浓的香脂胭粉,别说上台演戏,就是稍稍动一动,就已是汗流浃背,弄得满面流油了。

台上的风光无限,台下的酸甜苦辣,说不完的故事,演不完的人生。面对演员们如此执着和投入地表演,心中定会产生一丝丝的疑问:他们今天的卖力难道只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生存?为了解开这个迷团,也为了一种责任,我悄悄地把镜头对准演员们,着力表现他们在台前幕后的另一种“美”,让大家在欣赏汉剧的同时,能同时感受到演员们的艰辛、灰谐和他们对传统艺术执着的追求。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独特的戏,自己是演员,亦是观众,更是剧导演,要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就需要不懈的努力。

世间的很多事理,其实也是相通的,正如评判一部戏的好坏,关键要看观众的认可程度,观众就是质检员,一部戏的完成不是为了迎合某一个人的口味而排的,它是要面对广大不同层次的观众,达到寓教与乐的效果。戏曲表演使然,摄影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说远了,各位看官,还是看图说话吧!

婆行,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

乌净行,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

乌净行。

旦行。

旦行,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

演员对故事和情节的演绎主要靠五官和手势的变化来传递。

白须老生在后台与孩子嘻戏玩耍。

前台的“风光”和后台的辛酸只有演员们自己知道。

火辣辣太阳下的表演,即便是满脸黄豆般的汗珠如雨下,也不能用手擦拭些许。各位看官,个中滋味可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哦。

汉剧的表演主要在乡村,演员们利用匆匆忙忙的用席期间为自己化妆。

不管观众有多少,演员们总是一丝不苟的修整着自己的妆容。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汉剧人才锐减,发现、培养新人成为弘扬和发展汉剧道路上的当务之急。

炎炎的夏日演员们为自己的脸涂上又油又厚的胭脂粉。

生行,又称文小生和武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

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

局部更能展现汉剧演员的艺术气韵。

丑行,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

红净行,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味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

文小生。

旦行,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

顶着烈日,身披几十斤重盔甲的演员在后台作片刻的休息。

20082月,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春节期间举行一系列民俗活动并聘请民间汉剧团参与的演出。今日的乡村,剧团演出通常是作为民间重大民俗节日时主要酬神项目之一。本图获广东省第22届摄影展人文纪实类银奖。

在乡村观看汉剧表演的热闹场面。

台上的风光无限,台下的酸甜苦辣,说不完的故事,演不完的人生。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独特的戏,自己是演员,亦是观众,更是剧导演,要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就需要不懈的努力。

作者:罗利光

作者简介:

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