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州日历‖客家人的竹板,竹板一打闹洋洋【2020-1-10】

 客都原创 2020-11-06

2020


梅州日历


01.10


竹板歌说唱者一般一至二人,道具往往只用四块竹板,场所不拘,随时随地可以说唱。说唱前先打一阵特制的竹板,以作“过门”并起音乐伴奏作用,其后每唱一段打板一次。打板方法有单击、联珠、抓击、拉刮等多种,并有平板、单摇板、双摇板、七星板等板花。其中摇板是用手指的内劲摇动竹板,使其发出一种既均匀柔缓又清脆悦耳的节奏,富于技巧。曲式结构和旋律与客家山歌基本相同,有平板、吊腔,哭板等10多种。歌词每段五句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韵,段与段之间可夹道白,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竹板歌”源远流长。传说“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客家先民避乱南迁,路途中有难友八人结为兄弟,按年龄排列为“经、皮、抓、盏、风、火、狳、瑶”八家,分别从事算命卜卦、行医卖药、卖弄武艺、看相摸骨、撑船运输、劫富济贫,抬棺扛轿、说书卖唱等行业。其中说书卖唱的艺人年龄最小,称为“阿满”。以后客家地区说唱艺人,多称艺名为“满”,如五华温满,兴宁刘满、朱满,梅县胡满,平远何满等。清末民初,兴宁著名说唱艺人“刘满”(刘斋古)、“朱满”(朱焕龙)合伙在兴宁设立“忠义堂”,收徒传授说唱技艺。他们设立苛刻的堂规堂训,对学徒进行严酷的训练,学徒要背熟24个以上的长篇唱本,并能在师伯叔兄弟间唱和时对答如流,才能称“满”出师,经他们传授出师的艺人,兴宁、五华、蕉岭、龙川等县都有,一代接一代,一直传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旧时,“竹板歌”说唱是不入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说唱“竹板歌”的大都是江湖艺人,其中不少是盲公、盲女。他们走村串乡,四方漂泊,以卖唱度日。“日里无个供鸡米,夜里无个老鼠粮。”“日里吃的千家饭,夜里睡个五宪宫”,生活困苦,地位低贱。说唱内容多为代代相传的“传本”(“唱本”),有历史故事、劝世文、虚玄歌、过街溜、风流散谈等,有长有短,长篇的达几百段,几万字,如《孟姜女》、《高文举》、《梁四珍》、《白蛇传》、《张四姐》、《林昭德》、《秦香莲》、《卷席筒》、《女驸马》、《乱点鸳鸯》、《姐妹易嫁》等,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为百姓喜闻乐听,往往一唱几个钟头,甚至通宵达旦,而不乏听众。

新中国成立后,江湖艺人得到翻身,分了田,分了屋,安家立业,不再行乞、卖唱了。“竹板歌”这一曲艺形式得到高度重视,政府文化部门组织“民间艺人协会”,如1963年,大埔县成立民间说唱艺人协会,1964年,五华县成立民间艺人联合会,1981年,兴宁县成立民间艺人协会等;有关部门还把民间艺人传唱的“唱本”陆续加以整理成书,成为客家民间文学的宝库中的珍品,其中有不少“唱本”已录成唱片,远销海内外各地;不少老艺人焕发新的青春,新的艺人亦不断出现,演唱内容、演唱形式、演唱技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

1981年梅县地区中秋赛歌会,竹板歌汇演列为主要项目之一,参加汇演的21个节目有7个得了优秀节目奖。五华老艺人温满演唱《状元闹席》(传统唱本《梁四珍与赵玉麟》的一段),保存纯朴的传统演唱艺术和熟练的击板、摇板技巧,有说有唱,表情真挚;大埔余耀南演唱《南岭木棉红》,竹板配合动作,模拟枪声,维妙维肖;兴宁刘毅演唱《张郎丢妻》,绘声绘影,神态逼真;梅县汤明哲、罗小红演唱《唐番哥妹共心肠》,从《佛曲》中吸取某些曲调,丰富“五句板”的旋律;梅州市代表队演出《琵琶诉冤》 (传统唱本《秦香莲》的一段),三个演唱者一人主唱一个角色,萧建兰主唱秦香莲,伤心处哀婉欲绝,打竹板更增加凄怨气氛,都有较好的演出效果。


文/乐叔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