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山大熟《凭什么就说梅州话是最标准的客家话》一文和无星无杠的《公认度比较高的标准客家话是广东梅城音系的客家话》,将本人原载《广东客家史》的文章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客方言的标准音——梅县话* 张 维 耿 一、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以哪一方言点的话为代表,不是由某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历史条件作为依据的。人们普遍认为,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这是因为自明末清初以来,梅县长时期是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我们知道,宋代末年,大批客家先民自赣南进入闽西汀江流域,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条件下,最终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汀州曾经是客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大量客家人经由汀江和赣江水路,翻越南岭进入广东的镇平(今蕉岭)、大埔、程乡(今梅县)、兴宁、长乐(今五华)、和平、龙川一带以后,到了明末清初,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逐渐由汀州南移到了嘉应州的中心梅县。清代中叶以后,嘉应州治各县的客家人,不少翻越五华岐岭经东江迁移至粤中、粤北、粤西等地,更有不少经韩江水路陆续往东南亚以至海外各地谋生和发展,因而嘉应州亦即今天的梅州也就被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公认为“世界客都”。 自北宋以至清初,梅州隶属潮州。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嘉应州,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程乡五县,称嘉应五属。民国建立后,程乡改称梅县。解放以后,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丰顺、大埔七县,专员公署设于梅城。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仍辖七县。1988年至今,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梅县、兴宁等七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①梅县位于闽粤赣边,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南宋末年,文天祥曾率领义军在梅县一带与元军奋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属和康王汪海洋部曾先后两次攻占嘉应州。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曾两度进驻梅城。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六千多人,在朱德率领下亦曾进驻梅城。②抗日战争期间,梅揭师管区设在梅城。解放后,兴梅军分区司令部亦设梅城。长期以来,梅县成为粤东纯客住地区的政治活动中心,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梅县地处客属七县的中心,梅江自西南向东北贯通全县。旧时航运西通兴宁、五华,北接蕉岭新铺,东下大埔连通韩江;陆路运输经平远、蕉岭可达赣南、闽西。解放前交通不便,潮汕地区的土产、海产多由韩江水运至松口、梅城,再转运到邻近各县及赣南的筠门岭、闽西的永定等地,而江西的大米、福建的土纸等也是通过陆路肩挑、手推车等工具运输到兴梅各地。在陆空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松口镇至潮州的水路运输显得特别重要,来往的客运和货运也特别繁忙,成为兴梅地区通向海外的必由之路。以往华侨出国通常先到松口,由松口乘船抵潮汕,在汕头乘轮船经过香港再转乘远洋航船到东南亚等地,许多水客(解放后称侨批员)携带钱物亦取这条水路往返,有些华侨建中西结合式房舍所需的钢材、水泥和彩色玻璃亦经由此水道运回,即使海外寄信回梓在地址上写“汕头梅县”也比“广东梅县”快得多。开放改革以来,交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以梅州市区为中心建设了南通汕头,西接河源,北达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的高速公路;广汕铁路、广厦铁路均经过梅州;梅县机场兴建后有多条航线可达国内外城市。梅县在粤东客属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已在长期的经济交流活动中得到确立。 梅县是文化之乡。北宋元符元年,即1098年,御史刘安世(字元城)贬谪梅州,于城内创建了一所书院, 后人因其字命名为“元城书院”。③其后陆续创办的书院有濂溪书院、锦江书院、周溪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和南口培南书院等。④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县共有书院8所,义学7所,社学11所。清代举行科举考试,嘉应五属的童生都要到梅城参加乡试,最多的一年达一万多人。民国以后,梅县一些留洋归来的人士陆续兴办了不少新式中小学校。1925年,卢耕父先生与廖道传、钟鲁斋、周辉甫、饒芙裳等创办了嘉应大学。抗日战争期间,梅县已有省立梅州中学、省立梅州农业学校、省立梅州师范学校、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省立岭东商业职业学校等5间省立中学,加上东山中学等共有中学三十多间,还有一所南华学院。不仅邻县的优秀学子慕名报考梅县的省立中学,连赣南、闽西、潮汕一带的青少年都有远道前来梅县求学的。梅县学术文化界的名人为数甚多,清代有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现代有饒芙裳、蒲风、张资平、李金发、黄药眠等。自民国至1987年,据不完全统计,梅县一个县就出了大专院校正副校长、院长45人,学部委员7人,正副教授324人,高级工程师105人。⑤梅县成为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是有其长期的文化积淀的。 正是因为梅县是粤东广大客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周边各县的客家人与梅县有着经常的联系和往来,由梅县地区移居到海外的华侨亦常往返梅县。人们接触梅县话的机会非常多,自然会认同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代表。 二、梅县话以梅城话为标准音 梅县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在那么宽广的范围内,梅县话的内部也呈现出某些差异。最明显的是有上水活和下水话之分。丙村至松口五十里水路,是为下水;梅城以上至畲坑,是为上水。一般认为,上水话发音比较硬,下水话比较软。具体说来,上水话韵母读[au]的字,下水话有些读[o],有些读[êu]:读[o]的如“刀,桃,老,劳,高,糕,告,好,豪,篙,早,草,曹,嫂”等,读[êu]的如“招,超,潮,少,烧,蕉,叫,晓,箫,娇,桥,侨,樵”等;上水话韵母读[ui]的字,下水话有的读[ê]或[i],读[ê]的如“水,岁”, 读[i]的如“最,对,绥,荽,翠,虽”。即使是上水话,内部也有差异。如畲坑、荷泗与兴宁接壤,其话音有的近似兴宁话;梅西与平远相邻,其话音就受到平远话的影响。即便在梅城,有的字音在读法上也与远郊有差异,如梅城“食”读[set],离梅城五公里远的江南湾下就说成[sêt]。 因为梅县话内部的话音有些差异,这就需要有一个大众认同的标准音。这个标准音就是梅城话,即以旧时梅县城区,也就是相当于现今梅州市梅江区中心所说的话为标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人前来梅县招聘客家话播音员,就提出以原梅县人民政府(今梅江区人民政府)为中心,以半径2公里范围内原居地的知识青年为推荐对象。这个范围恰好就是梅县城区及其近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海外客家话节目播音员张国华,教场背楼下塘人,就是那时在这一范围内择优挑选到北京的。因此梅县话以梅城话为标准音,应该是得到广大客家人公认的。 ———— *原载《广东客家史》第十四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标题略有改动,文稿有删节。 ①《梅州市志》2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梅县志》845-84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梅州市志》1429页 ④《梅县志》850-854页 ⑤ 谭元亨 黎娟《客家之子》131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