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话、粤语、闽南语,到底哪一种才是惠州话?

 拾月的书阁 2020-02-01

900多年前,北宋文坛大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从此之后天下不仅因着又多了一个西湖,苏公一首《惠州一绝》也让世人知晓了在那“蛮荒瘴地”之中藏着一个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的城度。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惠州在哪里

惠州,一个北回归线穿过的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位于广州、东莞、深圳、韶关、河源、汕尾等六个城市的包围圈中。

因为内部文化的差异性,有人说广东看起来就像三个省,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俗、性格特征等都各不相同,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然而,不了解“内情”的人却不知道在这三大民系之中有一座特殊的城市,她恰好完整地吸纳了三大民系所代表的三种互不相容的文化,并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一朵和谐之花。

这座特殊的城市便是惠州。

在广府、客家、福佬这三大文化谱系的划分上,大家一般都把惠州划归客家文化系,但其实惠州并不是纯客住地,她位于三大文化区的交界地,是香港、广州、河源、梅州、潮汕之间的交往中枢,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决定了她很难保持住“单纯”的本性。从整个城市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及文化底蕴来看,应该说惠州整体还是偏客家风格的,但因其对传统客家文化的离析和对广府文化、福佬文化的吸纳,并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客家文化的惠州文化。有学者以此而提出“后客家文化”的概念,并把惠州视为“后客家文化区”的代表。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东江文化”概念,且强调惠州是“东江文化”的代表或缩影。

无论是“后客家文化”还是“东江文化”,它们的出现都体现了惠州文化的多元性与兼容性。

到底哪一种方言可以代表惠州?

如果说要选择一种语言来代表一座城市,那毫无疑问,广州是粤语,梅州是客家话,潮州、汕头、揭阳是潮汕话,汕尾是海陆丰话,但是到了惠州这里,可能答案就没那么容易给出了。

由于特定的人文历史原因及其长期受周边地区不同语言文化的渗透影响,使得惠州虽然身为客色底蕴的城市,但是客家话在这里却没有形成绝对的垄断地位,除了客家话以外,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还有粤语、闽南语、惠州话等,它们各自分散在惠州境内的各个县区当中。另外,沿海地区还有少部分人讲军话,少数民族区讲畲语。

而本身就处在珠三角城市群之中的惠州,凭借着自身优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省人士来惠工作、安家定居。大量人口迁入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语言的发展演变,为了与外省朋友沟通交流,越来越多本地人在公共场合说起了普通话,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街头也渐渐涌现出了各个省份的方言,如四川话、湖南话、河南话等。

不同于广州、河源、梅州、潮汕等地基本以一种方言为主,惠州还没有哪一种方言强大到可以吞并其他方言的地步,此种背景之下,便出现了除普通话外,客家话、粤语、闽南语、惠州话,甚至川话、湘话等都在惠州这片沃土滋润生长、竞相繁荣的景象。在惠州待久了,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个人在一起闲聊,有人讲客家话,有人讲惠州话,也有人讲闽南语或粤语,明明大家说着不同的话,但谈论的却是同一件事情,彼此都听得懂,“鸡同鸭讲”的场面在这里并不存在。而大家各自说着自己的方言,谁都倔强着不使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谈,这又体现了几种文化之间的暗自较量与博弈。

真正的“惠州话——粤客文化混合的产物

当文化相互渗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会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惠州话”就是在多种文化反复碰撞、吸收、融合之后的新产物。“惠州话”是惠州本地方言,使用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惠城区范围,其他县区亦有不同程度地分布,当地人也叫“本地话”,还有叫做“占米话”的,都是不同地区各自的叫法,语音语调总体差别不大。惠州话是一种语音上近客远粤、词汇上却近粤远客的矛盾体方言,而这种客粤混合形态也恰恰说明着它深受不同文化冲击与交融的影响,体现了惠州别具一格的文化个性。

将惠州话与粤、客方言的代表广州话、梅县话进行词汇系统的比较,我们发现惠州话与广州话有许多词汇是相互通用的,而与梅县话却不尽相同。

惠州话与广州话、梅县话的词目对比:

普通话

广

中午

晏昼

晏昼

昼边

母牛

牛乸

牛乸

牛嫲

舌头

舌嫲

眼睛

眼珠

喝茶

饮茶

饮茶

食茶

睡觉

瞓觉

瞓觉

睡目

而在语音方面,惠州话则具有更多的客方言语音成分,与客方言在诸多典型音韵上保持一致,相反地,粤语普遍存在的一些重要特征,惠州话却不具备。

学界认为,词汇是最活跃的语言要素,较之语音,更容易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惠州话可以看作是一种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

在惠州,多种方言与普通话并用,并未造成说话人之间的矛盾,反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往,共同促进了惠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惠州话的存在正体现了惠州是一个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城市,这些原本互不相交的语言文化因为惠州这一方水土而碰撞、交融、重塑,从而形成了独属于惠州的一线风景,这并不是单纯哪一种方言可以简单概括或代表的。

参考文献:

侯小英:《惠州话: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

柯汉琳:《惠州文化的“后客家文化”性质定位》


┃拾月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