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州日历‖木偶戏【2020-1-11】

 客都原创 2020-11-06

2020


梅州日历


01.11

据梅州木偶老艺人记述,木偶戏传入梅州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大埔、梅县、五华等地。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记载:“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
20世纪30年代,是梅州木偶戏最为盛行的时期,各地都有木偶戏班,以梅县、五华、大埔居多,梅县有乐尧天、奏吉祥、荣华堂等,五华有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等,大埔有彩新凤、新天彩、高升平等,这些木偶戏班均属于半专业性的民间组织,由艺人自由组合,人数五、六人至十多人不等。由于木偶戏行装轻便,舞台小,演员少,包场演出费用低廉,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婚嫁喜庆、桥梁屋宇落成等,多雇请木偶戏班演出。
梅州木偶戏剧目有“正本戏”和“耍戏”二类,“正本戏”一般为传统历史剧,如《化子进城》、《水淹金山寺》、《孟姜女》、《苏州案》等,一般是在白天和午夜前演出;“耍戏”是小丑戏,是木偶艺人临时自编自演,没有台本,以笑话为主,内容杂乱,故只准在午夜后演出,有时直到天亮才休场,故又称“鬼话戏”、“下夜戏”、“天光戏”。
梅州木偶戏基本音乐唱腔与广东汉剧相同,属皮黄剧种,道白也用“中州音韵”。但丑角可以自由发挥,念白多夹杂一些客家方言,唱腔也采用一些采茶、山歌和民间小调,一些“杂剧”也常用客家话对白。另视节目而定,也有用客家话演出山歌剧、采茶戏、小演唱等短小节目,用普通话演出歌剧、话剧、演唱、歌舞等小节目。梅县木偶艺术家谢发独创的“傀儡腔”,如“猜调”、“拆字歌”等,用客家方言演唱,别具韵味,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将猜调灌制唱片播放。
梅州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如旧时通常以2至4张八仙桌为舞台演出,现改为天桥立体架高舞台和长线操作;并使用软景、硬景、天幕等扩大表演区,还使用各种投景灯、色灯配景等;木偶身躯也相应改高,有的节目还结合杖头、布袋木偶及人偶同台,使表演更加活泼生动。梅州木偶剧班演出剧目除传统历史剧外,还有现代剧,如《庆丰收》、《甘茶送亲人》等。
梅州木偶剧班除在梅州各县演出外,还伸展到邻近的东江、粤北、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演出。1930年,五华安流蓝田著名木偶艺人李观林组建的五华县“林华堂”班,应华侨邀请,前住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演出达4年之久。1952年春,由梅县著名木偶艺人谢发担任团长的“梅县民艺线剧团”,到北京参加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艺术交流大会,博得全国各地木偶大师及罗马尼亚等七个国家木偶艺术家的赞誉。1990年,五华木偶剧团应邀到泰国访问演出,历时1个多月,场场爆满,深受旅泰侨胞的欢迎。由大埔著名木偶艺人李政根任团长的大埔木偶剧团亦曾在福建、江西、海南各地巡回演出。梅县、五华、大埔木偶剧团并曾多次受邀至广州文化公园演出,均得到观众的好评。

文/乐叔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