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德新‖洗黑白照片【客都推荐】

 客都原创 2020-11-06

洗黑白照片

梁德新/整理

 

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笔者发现有一张老照片是1907年“松口丽芳照相馆”冲洗的,梅州最早有照相馆的是不是松口,待考证。

饶实甫与部分亲人合影,约1914年摄于松口荔香园(饶实甫后裔饶凌云提供)

松口是个华侨之乡,因为它自古以来水运发达,旧时是粤东的商业重镇,有“松口攘过县城”之说。1950年前松口有照相馆5间,其中20世纪40年代的松口铜琶村荔香园人饶思九的梅花照相馆有名气。
1958年人民公社集体化后合并为一间“珍容照相馆”。松口有一位叫钟兆广的老人,他的照相技术和洗相技术很好,生意红火。他当时有一架重约30市斤重的进口德国座式照相机,照出的相质量很好,我现在还保存有40年前钟兆广先生用这架照相机给我拍的照片。据梅城一位85岁的姓黎摄影师介绍,1983年前,梅城的大小照相馆有20多家,经营照相器材的商店有5间。

20世纪50年代照相馆专用像机

其实“洗黑白相”是一项不难学会的技艺。以前除了圩镇有照相馆外,有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会自己冲洗照片。在20世纪七十年代,相店冲洗一张学生照片收一角钱,私人冲洗只收6分钱,那时有好些学生的照片都由老师照,照相也成了当时教师的一项兼职。
在上世纪80年代初,100多元可买一架国产120照相机 。300多元就可在照相器材商店购置一套“洗黑白相片”的家当。那时的黑白胶卷小的型号是135,大的型号是120。冲洗胶卷的显影液、定影液、相纸、放大机等照相器材商店有卖。冲洗胶卷,按照说明书进行配药,要注意显影、定影药液不能相互污染,要定时、定温,掌握好这些要点,第一次冲洗就会成功。 

   

下面是洗黑白相片的程序:第一道工序是把照相机内的胶卷在“暗袋”里取出。胶卷是不能露光的,要把它密封好。第二道工序是把密封好的胶卷拿到“暗房”里进行显影。在“暗房”操作不能用白炽电灯泡,用的是红色电灯泡。此时,把显影粉放在瓷盆里,按说明书的比例加水稀释,胶卷在放有影粉的瓷盆里浸其约30分钟,取出晾干后就能看到照相机照的底片了。第三道工序是把底片在“制相箱”上进“曝光”。“制相箱”的设备很简单,箱的体积有普通的小手提包大,箱内装有一只普通的约25 瓦的白炽电灯泡。制相箱上方有一块玻璃,玻璃下面放上底片,上面放的是相纸。底下灯泡亮(即“曝光”)两秒钟。把曝光后的相纸放在瓷盆的“定影药”里泡,一会儿就有影了。第四道工序是晾干照片,照片相纸晾干后就成了清晰的照片。

20世纪80年代的120照像机 

冲洗照相机照的底片

照相机是个高档消费品。在1980年前,一个千人的村庄只有几家富裕家庭的人才有,可以说那时有照相机的人和今天有汽车的人差不多。那时,普通的人也难得有照相的机会,除非要做证件需要照片才去照相馆照相。
1980年后彩色照相机的逐步进入家庭,1990年后冲洗彩色照片的成本降低,洗黑白相片这门有一百多年的技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00年以后数码相机的质量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数码相机已普及到家庭。现在梅城有很多专业照相店,几乎每条主街道都有。因为摄影成为一种娱乐,所以大部分的照相店都是为人冲洗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如梅州多家的大型彩印中心, 冲洗照片的速度很快,30多秒就可把照片冲洗出来。
如今,数码相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彩色胶卷渐渐无人问津,用黑白胶卷的“120照相机”已进入收藏阶段。

    (本文发表在2009年1月9日《梅州广播电视》,现在补充有资料和照片,再次在网站发表)

      作者:梁德新(2020年4月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