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报道 | 李晓明:以慕课为基础的教学将是未来常态

 高校信息化 2020-11-07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北京大学MOOC工作组组长,在慕课平台上开设《人群与网络》和《慕课问道》,还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了解慕课,进入慕课。在edX平台上,他学习了由康奈尔大学三位教授开设的一门名叫“网络、群体与市场”的课程并且取得证书。撰写了《慕课》一书。

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明提交了一个关于慕课的提案。提案里,李晓明提出,应加速慕课的建设与配套支持,以慕课为基础推动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我们不难意识到两点:第一,其中有足够多优秀的课程;第二,将若干相关课程(不一定来自同一所大学)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的可能性会很大。

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看到在中国率先实现一种‘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机遇,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种系统化的高等教育。”这并不是李晓明第一次在两会上提到慕课。

1

慕课参与下的高等教育

以慕课为主的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会给全球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李晓明的答案是:混合——混合学习、混合教学、混合教育。虽然教学从来都是混合的,但慕课参与下的高等教育,却超越传统教学中的所有混合。

这种混合正在慢慢地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洪流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李晓明分析认为,这样的混合是多层面的,将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学历混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慕课出现后,学分互认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挑战,国际几大平台也在一直试图做一些改变。到2015年,“微硕士”(MicroMaster)概念出来,这是MIT宣布提供的一个基于MOOC的供应链管理微硕士学位,明确是硕士层次的,被MIT承认。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设计了这种学位与传统学位的衔接,即学完之后可以申请去读常规的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但课程量、所需的时间和学费都减少,这可谓是慕课发展在学历上的一缕曙光。

因此,MicroMaster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到2016年,多所大学参与一下子又发布了18个新的MicroMaster学位,这就是一种基于慕课的“文凭创新”(所谓new credentials)。

李晓明认为,当慕课发展到一定阶段,得到全社会足够的关注和认可,甚至学士、硕士、博士这种三层结构也是可以突破的。只要有社会需求,新型的文凭就可能破土而出。“如果社会认,就业认,学校反过来都会认。”这也是一种倒逼。“慕课再往下深入,不同的大学有望互认新型学分,进而互认前序新型学历。”

李晓明说,现在慕课上的学习经历和证书在同等竞争情况下是管用的,加分的。这预示着慕课在社会层面上的进展,未来慕课成熟到一定阶段的话,社会对其认同程度加深,会使得慕课在学分层面有更多进展。

2

是挑战也是机遇

信息技术对大学教授而言,带来了什么?

李晓明说,首先是挑战

就在最近,他因为准备一个PPT拍了一张课堂教学实景照片,发现偌大的教室里,只有5个学生。“这是信息化社会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生涯‘被’信息化影响的结果。

信息时代,首先给教师带来的是挑战,学生们不再甘心于‘认真听讲’,你要先正视这种挑战。但信息化,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涯带来机遇——更加有意义,更加愉快。”李晓明说。

2015年,李晓明出了一本小书,这本长相很“小清新”的小书名字就叫《慕课》。这本书的诞生很偶然,5月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他去录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是以慕课为主题的。正好这期间,高教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他,希望能写一些关于慕课的内容,普及慕课的相关概念,这本小书就应运而生。这是高教出版社有史以来唯一一本如此设计的书,李晓明称之为“口袋书”,是一本体现MOOC风格的BOOK。这本书之后,中国大学MOOC找到他,希望能以这本书为教材,呈现一门关于慕课的课程,这就是《慕课问道》的来源。

仅仅半年的时间,他出了一本书,开了一门课。“为什么提到这些,其实是想说: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以视频为基本要素的、有质量的、低成本的开放式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已经可以是常态,而不再是需要特殊动员才能实现的例外。”

所以他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常态。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实现有效的在线教学活动,二是在线(混合)教学将会广泛融入到大学教学活动中,无论现在是否刻意推动。

“就好比现在我们用PPT教学一样,20年前还是个新奇的东西,现在几乎完全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了。未来,混合式教学也将如此。而慕课的出现,不仅使这种未来从现在就可以开始,而且同时也自然地让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够以几乎零附加成本大范围辐射到社会。”

2015年,李晓明访问Coursera。(从左到右分别是:李晓明,Coursera的Daphne Koller,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Coursera的Rick Levin)

3

开放共享推动慕课应用

现在许多文件里提慕课,都提到要建设慕课资源,李晓明认为,用“开设”更合理,慕课最重要的就是用起来。

如何实现他提到的慕课环境下的“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愿景”?李晓明认为,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版权需要开放,二是教师拥抱慕课。“大范围慕课应用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知识产权安排上坚持一种行之有效的开放共享精神与实践。

为此,建议借鉴国际公认的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简称CC)许可协议,既保护慕课作者的著作权,也排除影响开放共享的不必要障碍。只有消除了使用权障碍,各种应用创新才能层出不穷,从而推动慕课本身的持续发展。否则,共享障碍重重,难有应用的动力,本身发展必然乏力。尽可能开放,无障碍共享,是慕课的希望所在。”

除此之外,是不断涌现出的慕课教师。目前做慕课的教师仍然只是很小的比例,但李晓明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这个群体,他说,“慕课将成为一种社会性爱好,尤其是成为对广泛传播教育有兴致的教师们的一种爱好。”

在跟北大教师的接触中,他发现一个现象正蔓延,慕课主力中不仅仅是中青年教师,许多老教师也很愿意通过慕课传播自己的学问。“对于慕课课程的设定应当是自由的。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保持难度。我们要允许各种尝试和各种想法,社会那么大,需求不一样。”

慕课四年风光后的再思考

自由的慕课正重构课堂 Minerva通识教育之路行得通吗?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吴博:慕课进课堂,教师最关键

吴博:慕课通过率并没有那么重要(文末有彩蛋)

本文刊载自《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7年4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