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师范生的篮球生活 / 文:曹永亮

 醉卧蘭亭tumvn7 2020-11-07

 一位师范生的篮球生活

曹永亮

去年“五一”前夕,我很激情地参加了一场乡文广站组织的“迎五一.庆五四”青年篮球友谊赛。

赛场上还能与青年人“打成一片”,我实在感到激动和情涌:毕竟自己已是一位“六零后”的“老人”了,能加入“八零后”.“九零后”组成的“青年篮球队”,这占了人家多少便宜,能与一群“忘年交”朋友球场上切磋篮球技艺,是一件多么使人感觉年青而又快乐的事情啊!

我与篮球结缘,已有近四十年历史。刚上初一时,遇上一位城里“下放”到我们学校的专业体育老师,印象中这位老师什么都会:单双杠.各种球.武术散打等,当时就觉着这位老师厉害。后来这位老师一直带我们的体育,三年里,最欣赏老师轻似猿猴.刚柔并进.游刃有余的规范的篮球动作。

就这样我欣喜地爱上了篮球。那时还处于“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文化课学习还没怎么被高度重视,我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爱武装”上了,其中篮球占的最多:体育课上,非篮球教学内容,也要偷时间拍两下篮球;放学后的时间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全部“死”在“水泥”篮球场上,“一场球”下来,泥土灰尘堵得鼻孔不通,头脸要洗下半盆泥水。

那时,没有晚自习,但每天回家比有晚自习还晚。就这样,三年时间转眼过去,我的篮球也打到了能参加“校内外小型比赛”的水平。

八十年代初,经过刻苦努力我考上了“中师”,从此端上了“铁饭碗”,欣喜若狂,内心产生无比的优越感。

进入师范后就没有“中考”前的学习压力大了,篮球打得就更疯狂了。这时的师范学校已有了真正的水泥操场,师范老师篮球高水平的人也多,又有充足的活动时间。所以,每班都有篮球队,班与班之间,经常打比赛。师范的三年,我是在扎实地学习文化知识和“玩”“琴棋书画球”中度过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风正学风正,我们是“玩学”的一代,球没少打,各种考试也不赖,这样,很潇洒倜傥的走出了师范大门。

走上工作岗位,工作认真,一片热情,但“玩”心依然没改。虽然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三十多块钱工资,住着土墙砖瓦房,但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很充实的。

那时农村中学虽然还是“水泥”操场,但我业余的篮球热却丝毫没降温:一周下午课外活动总要打两三次球,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乡內校际比赛.“七站八所”的节假日庆祝比赛,两年一次代表乡参加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在日常自娱和各种比赛中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友谊,辅助了教学。

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虽然历经了老师,教务主任,校长等职务变动,但就是没改篮球“初心”,就是没离开篮球操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半百人生路,总爱篮球娱乐身”。几十年来,打球穿过的磨出洞的“白回力”有四五十双,“带数码”的裤头背心“数字”从“0~9”轮个遍,现在还有十几套裤头背心成了“文物”藏在家里。

时代在发展,鸟枪已换炮。现在学校的运动场都变成塑胶的了。置身其中,清爽惬意,与“旧社会”比,手摸着篮球就有亲切和“忆苦思甜”之感。然而不对称不热闹的是现在条件好了打球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球场上很少见到年青人打球的身影,这也许是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文化”凄凉吧!

不管风云变换,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打着“自己的球”:没有人组不成队,就自己单玩,也同样其乐融融。多年来对球“有感觉”好像是“天然”的,几天不摸球就觉少点啥似的。

打球多好啊,它舒展筋骨,去消烦恼,缓解疲劳,增进友谊,健身强体。如果没有这种长期以来不间断地锻炼,“半百之人”还能参加今天的“青年篮球赛”,并且不失为主力,可能吗?

打了大半辈子球,还是个“普通队员”,也没打出什么名堂,但却收获了满满的快乐,这是局外人所不理解的。多年热爱打球,打出了比同龄人好得多的身体,打出了一群“忘年交”友谊的朋友,打出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活型的人生心态,打出了工作劳累后打打球就能解解乏的异常快乐感觉。

我是“从泥土中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人。到今天为止,我感觉,一个师范生能一边“书山学海舞文弄墨”,一边运动场地“摩拳擦掌”,不是很快乐很潇洒很健康的“文武”生活方式吗?

一个普通老师,普通劳动者,有如此生活,此生足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作者简介】

曹永亮,

    男,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三十一年来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导主任.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