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小龙 : “无中生有”未必不好

 醉卧蘭亭tumvn7 2020-11-07

“无中生有”未必不好

蒋小龙

说到“无中生有”,大家一定会把它和“谎言”、“欺骗”、“亵渎”、“诽谤”等词汇联系到一起,甚至是相提并论,不过这似乎于偷换概念,是不太正确的理解。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中生有”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智慧。

说它是一种能力,我想举两个例子。比如写作,写作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如果写作时只是平铺直叙,不加以任何的修改和创造,这样的作品势必会索然无味。

而修改和创造的源泉就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取决于你“无中生有”的能力。

特别是像小说、戏剧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作家“无中生有”的能力,我们岂能欣赏到那么多摄人心魄、撼人心灵的佳作。

再比如说教学,好的教学往往是需要借用某种教具,而教具并不是学校通通具备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发挥想象力,发挥“无中生有”的能力,自行制作出这种教具,为教学服务。



说它是一种智慧,我想起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母亲在逛街时丢了几块钱,老母亲过惯了苦日子,一生“惜财如命”,这让她伤心不已、闷闷不乐,和她一同逛街的儿子看着心疼,于是假装把钱丢到地上,兴奋地对母亲说:“妈,你丢的钱掉在这儿呢!”

这位老母亲捡起钱,刚才阴郁的脸又重现灿烂的笑容。

试问,如果没有这位儿子“无中生有”的智慧,又怎会有这位母亲的笑靥如花。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孩子,他的母亲意外离世了,孩子时刻向父亲追问母亲的下落,为了避免孩子遭受心理创伤,他的父亲拿出一包自己买的零食,“欺骗”他说:“你母亲出去挣钱了,这是你母亲寄给你的零食,快吃吧!等你长大了,母亲就会回来的!”孩子听了之后,破涕为笑。

试问,如果没有这位父亲“无中生有”的智慧,孩子怎么可能快乐成长?

“无中生有”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我们的工作因“无中生有”而更加出色,我们的生活因“无中生有”而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

蒋小龙,樟树市阁山初中语文教师兼校报主编,同时也是全省教育通讯员之一,先后有多篇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宜春日报》、《作家联盟》等主流刊物。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英语学习|儿童文学|教育教学;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131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