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向何方,一位阿诗玛对果园建设的三大疑问

 花果飘香 2020-11-07

李国芬(右)和毕红升在苹果园

在进入石林赫石兰茂苹果园的时候,我就跟车上的同伴开玩笑说:“为什么这些老板都喜欢投资果园,有这么多钱,像我这样到处逛逛,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水果,还不会这么操心。”所以一下车,我就问李国芬。她是这片苹果园的主人。
“如果早早认识你就不会搞农业了。”李国芬笑道。
这是客套话,真能让我劝住不投农业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我很好奇这些义无反顾的老板们最初的心理活动。李国芬给了答案:“一方面自己是农民出身,对土地有情怀;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想让企业起一个示范作用。”她家的主业是石材,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她的丈夫毕红生还是石林县彝学会的会长,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精准扶贫、产业振兴的带头人。

赫石兰茂苹果园园貌
三年前,他俩创办赫石兰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自己的家乡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脚下承包了近千亩的土地种植苹果,早熟的“华硕”,中熟的“红将军”,晚熟的“烟富3号”,还有“王林”、“维纳斯黄金”、“瑞雪”、“红露”和“秦脆”等品种。
长势不错,今年初结果。
 
“我们因为对这个行业不太熟悉,所以一直感觉处于岔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当时是想往健康、生态的方向走,但是实际种了之后,就发现农业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容易,好多自然因素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所以这次也特别期望你能给一个指导方向。如果我们坚持走生态的道路,一是从时间上能不能耗得起?二是资金上能不能扛得住?”李国芬问道
但凡听到果园主提到“生态”或者“有机”这些概念时,我的心都不由自主地揪了一下,于是问道:“你对生态的理念是什么样的?”

在割草的工人
“我们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化肥少一点,农药少一点,农残低一点,最后的产品对身体是健康的。”跟所有生态果园一样,赫石兰茂苹果园的草也长得很茂盛,坚决不用除草剂,坚持人工割草,从每年的6月割到11月,拿李国芬的原话描述是“天天都有人在割草。”
“我理解的生态,物种之间肯定是要和谐相处的。”具体负责果园技术方案的杨应虎补充道:“云南跟其它地方不一样,云南的物种比较丰富,像虫害的话在一两个星期会发生很多代,我们通过物种多样化来调整,让蚜虫、二斑叶螨等害虫留在地面的草中,不上树危害,这样就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
“我经常说农业是个坑,如果是搞有机的话,可能是个深不见底的坑。”我提醒道:“我们做果园还是要强调盈利模式,如果不能盈利的话,对自己的情怀也好,对生态的保护也好,都是一句空话。”

果园的杂草群落
“有机我们暂且没有考虑,但是想往生态这边靠。”李国芬解释道。
“生态是个概念性的东西……”我少有地以这种长篇大论的方式去解读一个概念,“比如生草栽培其实是一种很常规的方法,欧美国家在推化学农业的时候,他们也是生草的,倒是我们的传统农业是要清耕的。他们也不是为了生态去生草,而是为了省工,清耕的话得花多少劳动力,他们用割草机割草,就节省了很多劳动力成本,最后发现生草对树体没有坏处反而有好处,但这好处没有现在这些有机农业推广者讲得这么玄乎。”
“而且一般消费者是不愿意为有机或者生态多买单的。”我强调道。
 
“现在我的果园中争议最大的是这种高起垄的种植模式。”李国芬带着我们在苹果园中转了一圈,然后指着一片行间挖得像战壕一般的苹果园说道。

已经有所回填的高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我们会起这么高的垄?”杨应虎解释道:“我们的想法是,高垄可以增加土表面积,然后草根腐烂之后会形成空隙,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这是典型的只考虑了树的感受,却没有考虑人的感受。”我笑道。我在重庆看到过类似的宜机化模式,在梯田上起垄,尽管也留出了机械作业道,但没考虑人的作业环境,“这种模式对工人的作业会带来很大的不便,特别像大果园,劳动力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50%以上,这个因素应该优先考量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这片苹果园有着异乎寻常的高垄,但还是采用宽行密株的种植模式,李国芬还陆续从冯绍林(绍兴哈玛匠机械有限公司)那里购入意大利进口的打药机,还有一台意大利进口的躲避式割草机,来适应这种高垄的种植模式。
宽行密株中间砧的种植模式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当时考虑到水源的问题,没有采用矮化自根砧的苗木,而是采用中间砧,行距5米,株距2.5米。如果一开始我们的水源就像现在这么充沛的话,我们可能就采用矮化密植的欧美模式。但是从现在树体的生长情况来看,又觉得还是中间砧的比较理想一点。这也是有争执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最适合这里?”李国芬继续问道。
“这个并不矛盾。”我解释道:“欧美模式的核心不是矮化,而是机械化作业,矮化是为了更方便机械化作业而已。从你的整体建园模式来看,还是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条件,再考虑水源等具体因素,选用中间砧我觉得是没错的。”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这个镇80%是彝族,圭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云南打响红色革命第一枪的地方,前段时间当地政府还跟我协调,准备把这条路修到山上的村子里……”李国芬指着身后的圭山介绍道。

新建的大型蓄水池解决缺水的瓶颈
没等她说完,我就明白她想借助当地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做观光采摘园。“在云南我觉得不需要,因为云南的气候条件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在这里建果园,只要把产量和品质种出来,把主流的销售渠道对接好,就行了,不需要玩其他花样。”
“但是我们不知道哪些渠道适合我们去对接,在销售这一块也是很迷茫。”李国芬说。
“这要看你们最后出来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你们的品种结构,在云南,肯定是早熟品种的效益高。在东部建小果园可以早中晚搭配,满足采摘需要;在这里,只需要找到一两个最适合你们的优势品种,把这里的气候优势发挥出来。”言下之意,我是觉得像“红将军”、“烟富3”这些中晚熟品种应该及早更换,只是考虑到对方的感觉,没有明说罢了。

有优势的早熟品种幼果
“这里的海拔在2000米左右,从早上8:00到晚上7:30都可以晒到太阳,日照时间非常长。”一直在旁边静静地听我们聊天的毕红生插了一句。
“我们说水果种得好,一个是光照时间长,一个是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种出来的品质就好。但是要讲效益,核心还是供求关系。现在建水的葡萄都不好吃的,但价格却是卖得最贵的,要的人多,东西少,价格就涨了,跟品质和生态都是没有本质关系的,那些是表象,最核心就是供求关系。”我强调道。
 
2020年5月22日

李国芬联系电话:159871721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