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正仓院看中国文物

 RK588 2020-11-07

因为种种历史因素——其中一大原因是是人为破坏,中国隋唐文物保存下来的很少。有人说,想看丰富纯粹的唐朝文物和建筑,可以到日本奈良一饱眼福。

其实,隋唐风格建筑日本许多城市都有,而隋唐文物,则以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较为集中。因为正仓院每年都会举办文物展,我们得以借机欣赏到其中千年以上的珍贵文物,尤其是源于中国隋唐的文物佳品。

正仓院,从名字看像是一个仓库。的确是,它曾是始建于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个存放重要物品的大库房。后来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皇家御用之所,直到今天成为世界上颇有名气的传统文化博物馆。

因为最初功用是存放物品的库房,正仓院是一个有特殊防潮措施的木造建筑,后来又成为全球第一座具有调整湿度功能的珍宝陈列馆。目前,它被认为是迄今保留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宝库。并且多数是中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由当年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带回日本:各种书画、佛经、乐器、生活器具、薫香、服饰、织品、刺绣……

因为同类物品大部分在中国已经湮灭无存,,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先等地的唐墓壁画上去寻找它们的形制,奈良正仓院成为中国人寻觅唐代文化踪迹的一个存在。

正仓院最为有名的唐代文物,是日本皇室密藏1300年的琵琶,所谓“御物”,据资料显示,它是盛唐时期,唐玄宗和杨玉环共同赠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其名为“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材质上属于镶嵌类乐器。据考证,它也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唐朝五弦完整实物。

说到紫檀,有人会想到“红木”概念,因为紫檀作为一种珍贵的硬木,从2000年起被相关国标归为“红木”。而现在有关专家普遍认可的是,红木在明代隆、万年间才开始在中国出现,如黄花梨,产于海南、安南;紫檀主要产地为印度。有一个观点认为,唐朝的紫檀,不见得是现在红木国标里说的紫檀,甚至清代宫廷家具大量使用的紫檀,也不见得是目前所说产于印度的紫檀木。

 那么,唐代用“紫檀”制作的器物——包括武则天曾用自己的宠物爱鸟做的“紫檀”小棺材,是否属于今天的“紫檀”概念,也显得比较可疑。

到了正仓院,请让我们忽略紫檀材质的争论。因为这件器物的确显得很美,我们不妨先来专注于祖先的造物技艺。

正仓院本身也是日本国宝。在世界建筑史上,年代如此久远的木构建筑堪称奇迹。

之所以能将唐代文物完好珍藏,除了对天皇遗物的重视、其建造的地理位置,也得益于正仓院典型的干栏井干式构造,这种古老的高架构造,以柱子将仓体高高托起达2.5米,特别适合潮湿多雨的环境,避免虫蛇侵害。

正仓院保存的唐朝风物,其丰富程度足以详尽展现唐代的宫廷繁华、日常生活之方方面面。从皇宫到民间,他们在节日里弹的什么琴,穿的什么衣服,用什么喝茶……事无巨细地被保留在这一空间。而这些文物,大部分都是唐朝时与日本交往频繁,由遣唐使这一特殊群体从大唐带往日本的器物。

据说,在1930年代中国学者傅芸子曾多次进入正仓院,感慨:“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在正仓院,还可以欣赏到隋唐时代传下来的其它珍贵文物:

金银平文琴

据《国家珍宝帐》记载,金银平文琴是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八年被收入正仓院宝库中的。龙池下用楷书刻有四行十六个字的琴铭,所谓“琴之在音,荡涤邪心。虽有正性,其感亦深。存雅却郑,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

金银平文琴保存完好,颜色艳丽如新,品相完美。

 玳瑁螺钿八角箱(盖)

正仓院还珍藏着几件有代表性的大唐屏风:

唐代染织技艺羊木臈缬屏风

鸟毛立女屏风(局部)

《鸟毛立女屏风》是关联“丝绸之路文化”的正仓院内珍贵藏品,其鲜明的唐代风格在日本学术界倍受争议,最终定论为日本本土作品。虽疑点重重,作为文化源起国的中国在此项研究中却属于缺失状态。

这件女性立俑,则与中国出土的唐代陶俑风格一致。她也让人联想到日本浮世绘中的女性形象。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隋唐时期的美术,对日本绘画中人物造型风格有深远影响。

还有一些文物,被认为是隋朝的东西,如下面的沉香,被认为是隋炀帝赏赐给日本使节的:

有一件沉香盒子,则年代稍晚一些:

有关专家用正仓院所藏宝物的仿制品,复原了一套圣武天皇的书房陈设,仔细品味,颇具唐代风味。

正仓院宝物模造品复原的圣武天皇书房陈设

有人认为,正仓院里珍藏了源于中国大唐的400件珍贵文物,也有人认为其中有大唐“传”入日本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仿制的大唐风格器物。比如下面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